发笄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笄的使用已非常普遍,这点通过考古发现已被证实。如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批骨笄,共出土499件,大多数在一木匣内,有的零散放置,有的成束放置,有的平放或侧放。大量骨笄已严重残碎,按其不同笄头,可分为夔形头、鸟形头、圆盖形头、方牌形头、鸡形头、四阿屋顶形头6种。 通过对现存出土骨笄的分析不难看出最初的笄形状比较单调,大多为圆锥形或长扁条形,一般是顶端粗宽而末端尖细;质地单一,仅限于木质、骨质等当时比较容易获得的材质。随着技术的进步,石、玉及金属材质的笄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周时代,对笄的加工越来越精细,笄首的装饰性越来越强。笄早已不仅仅是绾发的用具,更成为头部最主要的装饰品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了。从殷墟收集到的发笄看,大致分两种:一是独体的,即用一种材质一次性雕琢打磨而成;一是分体的,即笄身与笄首用一种或多种材质分别制成,随后插接、捆绑或粘结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笄的用途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凡女拜,尚右手。 ——摘自“国学宝典”/【经部·十三经】《礼记》-内则第十二 殷商骨笄图赏 ![]() 无帽形骨笄 ![]() 钉子形骨笄 ![]() 活帽伞形骨笄一组 ![]() 扁体“干”字形骨笄一组 ![]() 象征鸟体形骨笄一组 ![]() 扁体玄鸟形骨笄一组 ![]() 平雕玄鸟形素面骨笄 ![]() 平雕玄鸟形方格纹骨笄 ![]() 平雕玄鸟形阴线纹骨笄 ![]() 平雕玄鸟形骨笄一组 ![]() 凤冠形骨笄一组 ![]() 高冠鸟体形骨笄 ![]() “羊”字形斜条纹骨笄 ![]() “羊”字形方格纹骨笄 ![]() “羊”字形素面骨笄 ![]() 窄体“羊”字形骨笄 ![]() “羊”字形骨笄一组 ![]() 锥顶形骨笄一组 ![]() 窄体方牌形骨笄 ![]() 窄体方牌形骨笄 ![]() 方牌形骨笄 ![]() 方牌形骨笄一组 ![]() 四阿重檐形骨笄 ![]() 四阿重檐形带孔骨笄 ![]() 四阿形骨笄 ![]() 四阿重檐形骨笄一组 ![]() 活帽锥顶鼓腹形骨笄 ![]() 活帽锥顶鼓腹人字纹骨笄 ![]() 圆体“干”字形骨笄 ![]() 人字纹活帽泡顶骨笄 ![]() 花瓣形骨笄 ![]() 圆雕鸮鸟形骨笄 ![]() 象征鸟冠形骨笄 ![]() 高冠鸟体形骨笄 ![]() 高冠鸟体形方格纹骨笄 ![]() 夔纹骨笄 ![]() 竹节形骨笄 ![]() 无冠卧鸟形骨笄 ![]() 对尾玄鸟形骨笄 ![]() 椭圆体活帽形骨笄 ![]() 鱼形骨笄 ![]() 活帽骨笄 ![]() 活帽锥顶带环大骨笄 ![]() 活帽锥顶带环大骨笄 ![]() 殷商骨笄精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