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最近感慨,多年前在湘西的小城,傍晚跳进清清的河中洗个澡,爬上岸在小摊上吃鱼、喝啤酒、吹着凉爽的风,“那种幸福的感觉现在找不到了!” 小城看似进步了,河中禁止游泳、岸边严管摆摊,但因发展旅游而搞的一些建设,却令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多少感到小城的陌生。恍惚间,人们不免有些生疑:“多少美好的感觉现在没有了,生活是进步还是倒退了呢?” 多少地方的古镇甚至古村保护,不知何时走进了将人和自然隔离的尴尬。沈从文先生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今天那些只能去游泳池接触水的孩子,还能找到与河流的亲近感吗? 远离的自然,岂止是一条河。岁岁枯荣的树木,已被四季常青的景观树代替,修剪得整整齐齐;原来的碎石路、石板路,被铺成水泥路、柏油路,平坦、干净;还有,那一大早公鸡的长鸣、那碧波中慢悠悠的白鹅、那季节变化里特有的空气气息,都在保护中渐渐逝去……远离大城市的古村镇,也在一步步与城市同质化。 古村镇保护,远不是一个照着城市模样管起来的简单课题,因为它有着更多的个性。每个远离家乡的游子,都有着不一样的乡愁。 古村镇保护,首要的应是保护它的原生态,这个原生态,除了那些随着岁月流逝而慢慢剥蚀的房屋、亭台、道路、石刻外,还有那与人亲密接触的自然,山、水、树木、禽鸟、天籁……不让原生态遭到破坏,那些不可移动的遗存坚决不能动,而那些流动的、变化的风物则应保持它活泼泼的生命,让人继续与自然相亲,而不是破坏千百年来两者的和谐。 当然,古村镇的管理者自有他们的难处。今日的社会,再难保持古镇多少年相对闭合的小循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会参与到古镇的循环中,给古镇带来超负荷的压力:人人都要下河游泳,且不说有碍观瞻,小小的河流又怎能容纳得下?单靠相对简朴的消费设施,不去大量搞新的建设,怎么能满足如此多游客的需要?于是,在管理者看来,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在人与自然间筑起一道屏障。 为何要实行古村镇保护?许多古村镇管理者的思维,在一开始便陷入误区:保护,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业大发展。这样的思维中,保护已不再是目的,反倒成了一种手段。当一切回到“利益”中心时,谁又有暇思考“人”的感受呢? 古村镇保护,最终还是要回到本质,其题中之义应该有二:一是让它免遭破坏,一是让它与人、生活、自然密切相连,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