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端午:从纪念先贤到大众节庆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赖睿 参加讨论

    
    
    
    
    
    吃粽子、划龙舟、挂菖蒲……伴随着这些熟知的习俗,端午节已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发轫于农耕时代,寄托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祈求,对家庭团聚的渴望。进入现代社会,传统节日虽然有所消解,但近些年又在逐渐复苏。一些被忽视的习俗重新得到重视,也有新的变化,融入了时代特征。
    端午节以其纪念先贤、避瘟健身的精神内涵,在历史流转中演变出许多大众性的节庆活动,并内化为全民的情感体验,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
    龙舟竞渡:大众狂欢今胜昔
    浙江建德新安江,钟灵毓秀。去年,一场“C9高校建德新安江龙舟赛”在这里举行,汇聚了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国内9所高校的学子,百舸争流,共致青春。今年7月,这项被称为“学霸赛龙舟”的赛事,将再次上演。
    “非常期待!因为就是身边的同学在比赛,看他们奋力拼搏,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清华大学的一名学子说。
    一项年轻的赛事,一群年轻的人,把传统文化和竞技健身结合起来,让古老的龙舟焕发出青春的风采。
    其实,赛龙舟自古有之,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大众活动。相传,赛龙舟源于古时楚国。人们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而去,争先恐后划船拯救,后来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便于每年农历五月五以划龙舟来纪念。
    到了隋唐时期,赛龙舟蔚为壮观。《隋书·地理志》中说:“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当时龙舟赛已经演变成“观者如云”的节日娱乐活动。
    龙舟竞渡在明清时期愈演愈盛,规模越来越大。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
    清代民间还出现了端午游船之娱,演变成更为普及的节日活动。清代《白雪遗音》岔曲唱道:“浮瓜沉李,水阁凉亭,阵阵荷风划龙舟。夺桥竞彩相争胜,锣鼓叮咚采莲歌,悠悠扬扬真好听,燕语莺声。”这正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如今,在水域丰富的地区,端午竞渡的风俗仍在延续;其他地区也出现了新的节日风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表示,人们不仅重视端午节的家人团聚,还在端午节发展出赛诗会、游园会等公共活动。端午节的新节俗正在形成过程中。
    当下,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人们也许不会都去参与端午龙舟赛。但作为节日符号,民俗活动通过媒体发酵,依然能传递节庆的欢愉,唤起大众心中的古今情怀。
    端午诗会:吟诵名篇念先贤
    2013年,已经举办3届的“中华龙舟大赛”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和新浪微博合作,推出“端午诗会”活动。这种把新媒体和传统诗词歌赋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新颖便捷,吸引了上万人参与。
    端午节说到底是一个文化节,龙舟也好、粽子也罢,都是形式,最大的文化内核在于纪念屈原。而屈原是谁?爱国诗人。因此,端午节又是中国的诗人节、爱国节。
    诗歌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大部分刚学会说话的孩子,最先接触的文学作品可能就是中国古诗。
    屈原之于中国诗歌,可以说有很多开创性的意义。他让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是很久以前的诗人,但也是属于未来的诗人,他用诗歌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表达自己的真情。”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认为,在《诗经》的无名作者之后,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就是屈原了。“他是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和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马蒂一起,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相传,古时文人就有举办端午雅集,以纪念屈原的活动。端午当天,文人骚客身着汉服,相约于林泉山水之间,身佩香囊薰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吃糯米粽,曲水流觞,吟诗作画。
    如今,诗会几乎是端午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吟诵诗歌,一方面是纪念先贤,另一方面是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归内心的真实。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还可以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把传统活动和互联网相结合,将“传统的节日”“中国的情怀”和“人生的意趣”相融合,形成既连接传统又符合当下时尚的新节俗。
    重温传统:祈愿生活更美好
    端午节怎么过?在很多人眼里,端午节是3天假期,可以短途出游,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聚会、唱歌,放松身心。当然,大部分人都可以参与的还是“吃粽子”。
    萧放认为,端午粽子是节令美食,也是文化象征物。在六朝以前,粽子是夏至的节令食品,它象征着阴阳的互相包裹、阴内阳外,人们吃粽子是“辅替时节”。后来,粽子移到端午,意义如前。所以,人们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也很自然。我们可以省略许多节俗内容,但最后那个粽子还是不能省掉。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是内涵的依附,文化形式与文化内涵相互依存,不能轻易改变。
    民俗学者表示,如果仅仅把过端午节看成是3天假期,就是吃粽子,那就误解了国家将其设立为法定节假日的初衷。端午节还有很多美好的习俗,比如插艾叶、挂菖蒲、悬钟馗像、比武、击球、荡秋千等。
    但是,一些习俗的确已经远离现代生活。比如插艾叶和挂菖蒲,现在大城市的孩子很少有见过艾叶和菖蒲模样的。缺乏了生动的载体,这些习俗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的习俗,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端午节也不例外,这个节日的一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祝福。”
    冯骥才认为,有些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现在看来已过时,但如果不曾知道这些习俗,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传统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