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港澳台2008—2010年新出汉学著作简介(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1、第一届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丁原基、王国良等主编  台北:环圣图书公司出版 2010·1
    2009年11月6日至7日,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与台北大学古典文献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第一届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论文20多篇,编者从中选出14篇编成此论文集。涉及版本学、史料学、校雠、注疏、藏书、科举考题、海外流传以及影抄本的制作诸多方面。十四篇目录是:
    桥本秀美 《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编后记
    严寿瀓  刘鉴泉校雠学述论
    朴现圭  《文心雕龙》在韩国流传考
    杨果霖  《天禄琳琅书目》补正析例
    永富青地 关于白鹿洞书院刻本《传习录》
    周彦文  书写模式与文献解读
    卢锦堂  影抄本的制作与价值初探
    潘建国  《酉阳杂俎》明初刊本考
    吴 平  盛宣怀与愚斋藏书
    郭向东  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编修管窥清代考据学特色
    刘文起  由《劝学》、《修身》两篇论荀子杨倞注之学术成就及缺失
    陈恒嵩  明代科举与《尚书》题目:以《明代登科录汇编》为考察中心
    连文萍  明代儒士选编训蒙诗研究
    陈桂声  中国大陆六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史料编纂回顾 
    2、发皇华语·涵咏文学:中国文学暨华语文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主编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12
    2009年8月,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主持召开中国文学暨华语文教学学术研讨会,研讨中国古典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汉语教学两大方面内容。具体涉及庄子内篇唐代舞乐、唐人小说、花間集、大陆现代小说和电影作品、台湾新生代乡土小说、道家气学以及汉语拼音、词法、句法研究和教学、题库建设等众多方面。会后,主办方将21篇论文收录成集,由文津出版社邱镇京教授编辑出版。这21篇论文是:
    谢小庆 HSK、MHK、ZHC和HZC的题库建设
    柯淑龄 论统觉性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王若江 汉语拼音的教学与应用
    林文庆 现代汉语异形词探论
    廖宏昌 黄元吉道气转换论
    许端容 庄子内七篇时空诗学研究:从心知时空到逍遥时空的开显
    王俊彦 陈确的性善论与明清气学
    郑慈宏 敦煌翟奉达所编具注历研究
    陈妙如 《得宝互谋俱丧命》故事试探
    李 李 《聊斋·侠女》试探
    祯 霙 苦闷·梦幻·启悟:论唐代写梦小说的人生解脱之道
    莫道才 古代骈文与骈偶理论的文学史价值
    黄水云 唐代舞乐赋探析
    徐纪芳 修辞美学与现代影音表述试探
    廖一瑾 剪尽飞花付绿烟:黄文陶咏物诗的意象技巧及时空特色
    罗贤淑 春风得意马蹄疾:论《花間集》中的等科词
    朱雅琪 侍宴诗于六朝兴盛发展之现实时空分析
    龚显宗 徒劳恨费声:以定命论看祥子
    陈爱丽 迷离恍惚的乡土:台湾新生代乡土小说试论
    严纪华 论东方蝃蝀《绅士淑女图》
    严嘉仪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性探讨 
    3、周策纵之汉学研究新典范
    王润华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10·6
    周策纵(1916—2007),美国知名汉学家,湖南祁阳人,美国密西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兼历史系教授。其研究涉及红学、古文字学、五四学、史学、中西文化、诗词考评多个领域。本书作者为周弟子,主要介绍周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治学方法和精神。全书分为九章,依序是:国际汉学大师周策纵学术研究的新典范;古今文字与经典考释的新典范;周策纵的五四学:知识分子领导的“五四”与走向知识时代的“五四”;白头海外说“红楼”:周策纵教授的曹红学;周策纵的曹红学:文化研究的新典范;被遗忘的“五四”:周策纵的海外新诗运动;五四、离散与文化流变:周策纵的弃园新诗学;《海外新诗钞:周策纵的“海外五四新诗学”;周策纵论世界华文文学:“双重传统”、“多元文化中心”。书中还有《弃园诗抄》、《重访弃园印象》以及《弃园内外》六篇附录。
    4、台湾历史词典补正
    张锦郎主编 台北:学生书局 2009·10
    《台湾历史词典》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许雪姬教授主编,台北远流图书公司2004年5月出版。词典收录词条4656目,乃是目前蒐集台湾历史相关资料最为完备的一本工具书。张锦郎教授为资深图书馆专家。这本“补正”是他主编的一本检讨《台湾历史词典》的专题论文集。其中包括他自己以及他指导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图书馆工具书编辑专题研究”的硕士生,分为补正、校读和探讨图书编纂原则和方式的体例三个部分,具体是:
    上篇(补正部分)
     林芳如 人物词条补正
     洪楷萱 著作词条补正
     高淑芬 期刊词条补正
     林芳如 插图、图说补正
    中篇(体例部分)
     张晏瑞 体例篇
     范嘉倩 辅文篇
     张晏瑞 版面设计篇
    下篇(校读)
     张锦郎   校读篇
    另有张晏瑞《试拟<台湾历史词典>编例》、林芳如《失当词条索引》、顾敏耀《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词典》词条商榷:以王见川撰<李炳南>条为例》等四篇附录。
    5、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以东亚为视野的讨论   
    蔡振丰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0·2
    朝鲜李朝末期,风衰政弊。以李滉、李瀷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为了振衰除弊,强调面对现实,以“惟是是求,惟是是从,惟是是执”的精神治学,被称为“实学”。丁若镛(1762—1836,号茶山,堂号“与犹堂”)二十岁起开始研究四书,撰写《中庸讲义》和《大学讲义》继承二李传统并发扬光大,被推崇为朝鲜王朝实学的集大成者。1801年因“辛酉教案”流放康津时期,正式注解四书,陆续完成《论语古今注》、《孟子要义》、《中庸自箴》《中庸讲义补》和《大学公议》五书,从而确立他在实学上的领军地位。
    蔡振丰的这部专著,从六个方面详析了丁氏四书注解的理论、理念以及以四书作为儒学新体系的构想,指出丁氏四书学在东亚儒学与东亚秩序变革中的时代意义。全书分为六章:
    丁若镛与朱熹四书诠释取向之异
    丁若镛人性论与洙泗学、朱子学及西学間的距离
    人性论的延伸:丁若镛四书诠释中“仁”、“心”、“性”、“天”的理论意义
    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的开展:丁若镛的文质论
    丁若镛《中庸》诠释之特色:与日本古学派的对比
    丁若镛的《大学》诠释及其四书学架构
    蔡振丰,1962年生,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玄学、佛学以及儒道二家思想。著有《王弼的言意理论与玄学方法》、《魏晋名士与玄学清谈》、《魏晋佛学格义问题的考察》等。 
    6、周易经传文献新诠
    郑吉雄主编 台北大学出版中心 2010·1
    2006年至2007年间,台湾大学中文系郑吉雄教授主持一项“《周易》经传的形成发展与转化”的研究计划,意在利用20世纪出土的简帛文献,对易经的自然哲学与经传的关系进行重新检讨。该计划邀请了大陆、台湾、美国、日本等多位易学专家进行这方面研究,形成这本论文集。该书共收论文三十篇,分为“出土文献研究”、“语文训释”和“哲理诠释”三个部分。具体篇目如下:
    何泽恒  论上博楚竹书《周易》的易学符号与卦序:濮著《楚竹书〈周易〉研究读后
    夏含夷    从出土文字资料看《周易》的编纂
    邢 文  数字卦与《周易》形成的若干问题
    韩子奇  近年出土文物对欧美《易》学影响
    林忠军    从战国楚简《周易·艮》谈《周易》脱卦名问题
    近藤浩之 重新考察马王堆帛书:以《周易》为例
    廖名春  《周易·系辞传》乾专直新释
    刘文清  《周易》经传“行”字字义分析
    张丽丽  《易传》中的“以……也”句
    郑吉雄  论易道主刚
    伍安祖著、杨小慧、潘颖恩译 宗教性之诠释:近世儒者《易经》阅读的文本与真理
    安乐哲著、吴杰夫译 《易大传》与中国自然宇宙观
    徐圣心  阴阳神化与继善成性:宋明儒对《系辞上传》第五章第一节的阐释 
    7、生命之河:生命与生命哲学
    邝芷人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10·2
    作者为德国文斯特大学哲学博士,1981年起在东海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范围为知识论、科学哲学、伦理学、生命哲学、宗教与宗教哲学、内丹道等。本书从自然科学、心理学、宗教及哲学层面对生命问题作出反思。提出“本我创生演化论”,有此回应人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人为何活着,活着又该做什么。文中分别分析了亚里斯多德、普罗提诺、斯宾诺莎、柏格森等的生命哲学、生命观,也提出印度传统生命观和中国哲学的炁概念,荣格论无意识,阿赖耶识与自我,阿赖耶识与种子,以及探究人生的历程、演化。终极关怀等问题。并提出人生在世的主要功课有四:其一的德业,其二是学业,其三是能量,其四是化育。
    8、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展望篇
    周大兴主编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12
    “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是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刘述先、李明辉两位教授共同主持的一项大型研究计划,时间从2003年至2006年,计划举办四场大型研讨会,前两场的研究成果已汇集成《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理论篇》、《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个案篇》,由中研院文哲所于2007年、2008年出版。本书及第三次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会议于2005年3月18日举行,共收论文9篇:吴汝钧《从当代新儒学、京都哲学到纯粹力动现象学》;李明辉《“内圣外王”问题重探》;林远泽《知人与知言:论儒者普遍主义伦理学的行动诠释学基础》;吴俊业《道德形上学的理念与证成》;温伟耀《基督教与宋明儒学:“未发”与“已发”的修养功夫与基督教体验》;黄冠闵《儒家音乐精神中的伦理现象》;李晨阳《儒家的仁学和女性主义哲学的关爱》;黄文宏《海德格论情态性与理解的开显性》;
    9、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情、礼、欲:学术思想篇
    钟彩均主编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12
    该书为一学术论文集,从学术思想史角度,对明清时代儒家、释家和基督教对情、礼、欲的理解与实践,作一深刻的研究。所收的十篇论文分为三类:
    一、儒家思想:赵国《说“玩物丧志”:对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刘宗贤《阳明道学革新与良知说的情、礼、欲机制》;左东岭《王阳明归隐意识所体现的人生存在论价值》;钟彩均《论罗近溪的归宗儒学》;陈逢源《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对诚意之教与情、性的思考》;蔡长林《洪亮吉的感情世界》;二、释家思想:廖肇亨《以忠孝做佛事:明末清初佛门节义观论析》;林顺夫《试论董说〈西游补〉“情梦”的理论基础及其寓意》;三。基督教:李奭学《太上忘情:汤若望译王徴笔记〈崇一堂日记随笔〉初探》;吴淳邦《天理、人情、喻道、传教:基督教文言小说<劝善喻道传>的创作和流传》。 
    10、从地域到仙境:汉人民间信仰的多元面貌
    康豹著 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 2009·12
    在绵延近四百年的台湾开发过程中,除了郑成功时代是有计划大规模移民台湾外,几乎都是民间不顾禁令,冒险渡海来台。其中十之八九来自闽粤。移民们各自带来他们家乡的生活习尚、宗教信仰,形成台湾各地多彩多姿、各见特色的地方色彩。宗教使移民们能安心工作,从事开垦。在单调的生活中,增添了精神寄托信仰。古迹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化活动之留存证物,具体地反映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台湾的古迹中以寺庙之份量占得最重也最多,是民间社会文化的重要表征。康豹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集中在中国宗教社会史,以跨学科的方法综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并参酌社会科学的理论。 
    12、台湾宗教组织与行政
    郑志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10·2
    “宗教”与“宗教组织”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文化课题。该书收集的十五篇文章集中反省宗教行政与宗教组织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能否自我调适,产生出对治现代化的自觉能力,从纷争的世俗纷争中超拔出来,展现出宗教的济世情怀。
    作者为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专研中国宗教哲学、民俗学、神话学。著有《台湾传统信仰的宗教诠释》等三十余种。 
    13、妈祖·信仰的追寻:张珣自选集(续编)
    张珣著 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 2009·11
    作者自1985年首次接触马祖信仰以来,及对此产生兴趣而做了一系列研究。本书是作者集结对台中县大甲镇镇澜宫妈祖信仰与其进香仪式的研究,采取与国外理论对话的方式,尝试建立本土宗教理论。2008年作者出版《妈祖·信仰的追寻:张珣自选集》,此为该书的续集,新增第十一章《妈祖信仰在两岸宗教交流中表现的特色》。
    14、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国文化宣言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李瑞全 杨祖汉编 中坜:中央大学儒学研究中心 2009·9
    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联名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陈述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基本课题和核心观念。这一宣言是当代儒学代表人物精要地阐述中国文化与哲学理念的纲领,对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匡正和积极的影响。
    2008年,中央大学儒学中心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五十周年纪念国际研讨会”,回顾宣言所产生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学界的影响,反省其内容在今天的重要性和相干性。本书即是会议论文和特邀论文的集结,代表继承和反省五十年来中国哲学的血术成果。收录的29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文化宣言的历史与影响”八篇;“当代新儒学综论”五篇;“当代新儒家专论”五篇,“儒学与现代世界”十一篇。
    这29篇论文是:蔡仁厚《“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之重大价值》;李宗桂《从三个“文化宣言”看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努力:以当代新儒家<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为重心》;翟志成《儒学与现代化:港台新儒家的文化宣言》;江日新《张君劢与<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其想法及诉求》;黄兆强《〈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之草拟及刊行经过编年研究》;黄丽生《海外离散体验与当代新儒家的文化论题:以〈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为中心》;黄汉光《同情与敬意:读〈中国文化宣言〉》;杨祖汉《〈文化宣言〉论中国文化的宗教精神》;何信全《自由主义与当代新儒家的政治思维:以1958年〈宣言〉为中心的探讨》;高柏园《论当代新儒家对全球化的回应》;宁新昌《从现代新儒家的境界论看中国哲学的意义:以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为例》;潘朝阳《从“花果飘零”到“灵根自植”:论当代新儒家的身心漂泊与安归》;赖贵三《省思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易〉学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张倩《略论唐君毅文化价值论的现代品格》;萧振邦《唐君毅美学观的现代意义》;林安梧《关于“天理、良知”的“超越性”与“内在性”问题的一个反省:以牟宗三先生的新儒学系统为核心的展开》;宛小平《以中国智慧传统会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学思想评述》;陈荣灼《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转化》;吴明《从“轴心说”看中国文化与世界之途》;汪文圣《重新反省民主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从新儒学到现象学观点的转化》;尉迟淦《儒学实践的一个面向:儒学观点对安宁疗护灵性照顾可能有的贡献》;连清吉《台湾儒学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东亚文艺复兴》;曾春海《从弗兰基的意义治疗诠解孟子的尊德乐道》;曾昭旭《论心性学对西方爱情浪潮之善化与贞定》;杨自平《从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思考儒学新方向》;郑志明《当今宗教文化的现代调适》;邓秀梅《中国文化之超越意识的探析》;藤井伦明《朱子伦理学说的道德成立之结构》;李瑞全《迈向世界哲学:儒学现代化之后》。
    15、《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
    黄应贵主编 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2009.10
    《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移动与文化阐释》
    王瑷玲主编 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2010·1
    2008年3月26至28日,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联合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兴大学文学院、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共同举办“空间移动之文化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形成两本论文集。《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卷和《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移动与文化阐释》卷。
    《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卷共收论文十篇。关于“空间移动”的一篇:David Holm <Mobility Tai Peoples of South China>;关于空间意象与实践两篇:Peter K. Bol<Geography and Culture: The Middle-Period Discourse on the Zhong guo-the Central Country>;妹尾达彦《胡人与汉人:“异人买宝谭”与汉人认识之变迁》;空间意象之建构一篇:罗丽馨《江户时代朝鲜通信使对日本的观察: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中心》;空间的实践与意象的改变或创造三篇:林开世《移动的身体:一个绕境仪式的分析》;李丰楙《王船、画船、九皇船:代巡三型的仪式性跨越》;林瑋嫔《“风水宝地”的出现:移民与地方再造》;流动与混合空间两篇:胡家瑜《从移动的空间到转变的地景:对于赛夏社会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另类思考》;龚卓军《异质空间中的移动:从诗学空间到网络空间》;社会生产一篇:吴雅婷《万卷书与万里路:宋代类书呈现的“移动“语境》。
    《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移动之文化诠释》分为四个议题:
    空间移动之对比性与文体结构一篇:川合康三《由空间移动视点来探讨陶渊明<归去来辞并序>要旨》;世变与主体存在之意识流动三篇:曹淑娟《从寓山到宁古塔:祁班孙的空间体认与遗民心事》;王瑷玲《论清初剧作时空建构中所呈现之意识、行为与世界经验的转变》;李惠仪《明末清初流离道路的难女形象》;跨界意识、行为与世界经验的转变三篇:Stephen H.West:<Discarded Treasure:The Wondrous Rocks of Lingbi>;郑毓瑜《旧诗语的地理尺度:以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的典故运用为例;廖肇亨《琼浦曼陀罗:中国诗人在长崎》;离乡、归返与移动意象两篇:刘苑如《涉远与返归:法显求法的行旅叙述研究》;
    Emma J.Teng:<Reinventing Home:Images of Mobility and Returns in Eurasian Memoirs。
    书前有黄应贵的《总论》和王瑷玲《导论:空间移动之文化诠释》。
    16、转向自我:近代政治思想上的个人
    杨贞德著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9·11
    该书是本论文集,收录作者探讨中国政治思想中“个人意义“的单篇论文若干篇。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可以清楚地看见一种吁求个人转向自我、从事自我改造的共同倾向:知识分子寻求政治与社会问题根本解答时,往往从政治和社会领域转向个人,强调个人的思想和态度于其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这种“转向自我”的取向,与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和进化史观相结合,共同构筑近代中国思想上个人论述的基本形态。、
    该书在导言后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该书第二、三两章。第二章旨在说明波卡克倡导的论述分析取径,并借此解说该书所采取之注重论述及其变化的取径。第三章着重分析胡适和杜威所持的科学方法观的内在逻辑;第二部分包括四、五两章,主要根据梁启超与胡适的主张,梳理他们在思考政治自由的过程中,所展现转向个人自我的论述方式与因此遭逢的难局。第三部分包括六、七、八三章。指出居于不同立场的胡适、陈独秀和梁漱溟三人,在强调和思考自由时,各自所持个人观和历史观的特征与意涵。
    杨贞德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员,专研中国近代思想史。
    17、文学暗夜的领航者:叶石涛先生纪念文集
    彭瑞金主编 高雄:春晖出版社 2009·11
    叶石涛的文学成就,是台湾现代文学发展史的缩影。其创作跨越二战前后,经历日据时期和战后台湾两个政权系统。擅长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著有《台湾文学史纲》、《没有土地,哪有文学》等论著。提出“作家都是地上的盐”,揭示文学创作的根源来自土地的本土文学精神,有“文学暗夜的领航者”之誉。
    本书为叶石涛的纪念文集。彭瑞金的序言《燃烧自己,照亮台湾的叶老》,回顾了叶石涛一生的文学经历。钟肇政《让我再喊一声:石涛》,描述了两人间的文学友谊。锦连、李乔、赵天仪等人的散文、诗作、对联阐述了叶石涛的文学成就、个人德性、日常生活、教学互动等生命历程。
    18、抉择: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傅国湧著 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 2010·1
    这是一本反映1949年变化的书。作者认为要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仅有官方的正史是不够的,因为看不到身处其中的人们,他们个人的向往、情感、对未来的疑惑、命运的起伏以及私下的评判。因此作者选取十二位代表人物:傅斯年、胡适、梁漱溟、沈从文、张元济、包天笑、陈光甫、柳亚子、竺可桢、胡风、夏衍、徐铸成,他们在1949年的代表性言论,如傅斯年视台湾为“田横之岛”;梁漱溟自问“我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并自问为中国的前途操过心、出过力的炎黄子孙,有什么理由跑到香港去呢”;沈从文则说:“灯火已熄,船慢慢下沉,一切如自然也如宿命”;胡风赞叹新的“时间开始了”,却旋即陷入牢狱之灾;夏衍感叹“书生从政,野马也得戴辔头”;徐铸成认为“适应新政,大公报人多感慨”。透过这些私人文字,了解他们在时代骤变中的心态意绪,在新旧政权间的抉择,以及对自身和时代的认识等,呈现出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所遗漏的真实。作者持续留意蒐集有关1949年的私人记录,盼未来能完成》1949:日记中的中国》一书。
    傅国湧为著名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研究方向是20世纪中国的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变迁。著有《历史深处的误会》、《笔底波澜》、《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转型的台前幕后》等。
    19、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
    陈大为著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09·8
    此系作者近年来发表的研究亚洲华文文学的论文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西藏的汉语文学:探讨世人眼中的净土面对现代化的洪流如何适应自处;2、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评介当代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在去中心化后形成的东马、西马、旅台文学三股力量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3、台湾文学:探讨专人作品、自然书写、都市特色与理论建构等方面。
    该书收集论文九篇,题目是:《聆听西藏:当代汉语写作中的西藏净土书写》,《从猛禽特写探讨台湾自然写作的读者意识》,《台湾都市诗理论的建构与演化》,《鼎立的态势:当代马华文学的三大板块》,《诠释的缝隙与空白:细读杨牧的时光命题》,《台湾后现代主义诗学的评议和演练:评简政珍〈台湾现代诗美学〉》,《撞击的声音像黎明:李进文〈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的深层阅读》,《想象与回忆的地誌学:辛金顺诗歌的原乡书写》,《风格的炼成:评吕育陶诗集〈黄袜子·自辩书〉》。
    陈大为,1969年生于马来西亚,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台北大学中文系、曾获《联合报》散文和新诗第一名,《中国时报》散文及新诗评审奖等奖项。著有散文集《流动的身世》、《句号后面》、《火凤燎原的午后》;诗集《治洪前书》、《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摩罗衍那》,主编《马华散文史读本1057—2007》、《20世纪台湾文学专题Ⅰ、Ⅱ》等。
    20、透过梦之窗口:中国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论丛
    林顺夫著 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2
    书名之所以为“透过梦之窗口”,乃是因为作者认为庄子是中国第一位提出“人生如梦”这个概念,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喜欢“透过梦之窗口”来观察世纪与人生的哲学家。该书即以庄子与梦作为重要的贯穿线索。
    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庄子》的文学解读”收录:《〈庄子·内篇〉中的孔子》、《道之转化:评葛兰的〈庄子·内篇〉英译》、《结构生死:试论〈庄子·内篇〉对于主题之变奏的表达方式》、《推门落臼:试论憨山大师的〈庄子·内篇注〉》、《以无翼飞者:〈庄子·内篇〉对于最高理想人物的描写》。第二编“诗词、文论、艺术散论”收录:《佳境岂应无何有:论六朝园林与乐园思想》、《刘勰论想象》、《论绝句的本质》、《词别是一家:一个文类身份的形成》、《姜夔论诗与书法》、《南宋长调词中的空间逻辑:试读吴文英〈莺啼序〉》、《我思故我梦:试论晏几道、苏轼、吴文英词里的梦》。第三编“小说解读三例”收录:《儒林外史中的礼及叙事结构》、《贾宝玉初游太虚幻境:从跨科际解读一个文学的梦》、《中国最后一部古典小说:论〈老残游记〉的结构与境界》。
    林顺夫,台湾台中人,1943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著有《中国抒情诗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理想国的追寻》等。
    21、游观:作为身体技艺的中古文学与宗教
    刘苑如主编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9·11
    这是部探讨中古时代游观经验的论文集。论文来源有二:一是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合作举办的“Kinetic Vision in the Six Dynasties”工作坊七篇研究成果;二是执行”中国文人生活中的道与艺:自我技术之反思“计划(2006—2008)召开的多次研讨会论文。书前有主编刘苑如写的导论:《从外游、内观到游观》,主要论及这一议题的缘起,后续的系列活动,以及本书所收录的十二篇论文的题旨。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各六篇。上编的六篇是:康达维《中国中古文人的山岳游观:以谢灵运<山居赋>为主的讨论》,郑毓瑜《身体行动与地理种类:谢灵运〈山居赋〉与晋宋时期的“山川”、“山水”论述》,田晓菲《失乐园与复乐园:法显的天竺之行与早期中古时代的天堂/地狱的文化叙事结构》,陈威《中国中古时期的阅读实作与表现》,蔡瑜《陶渊明的生死世界》,蔡英俊《言说治疗》枚乘〈七发〉与一场思想劝诱游戏》。下编的六篇是:李丰楙《游观与内景:二到四世纪江南道教的内向超越》,周大兴《外游与内观:论列子好游》,蒋义斌《中国僧侣游方传统的建立及其改变》,黄景进《重读〈净土宗三经〉与〈画山水序〉:试论净土、禅观与山水画、山水诗》,刘苑如《重绘生命地图:圣僧刘萨菏游踪的多重书写》,吴展良《历史上的两种游与艺》。
    22、宋诗与白居易的互文性研究
    陈金现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10·2
    此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试图将西方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运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借以梳理宋诗对白居易作品的受容与替换现象。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解释“互文性”的概念,中国传统中的互文修辞,以及宋诗的互文性等。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参照白居易的生命图像,分别论述宋人和白居易的旺盛企图心,江州感伤疗伤、闲适放旷、咏叹生命四个方面的互文关系。第六章为结论。指出宋人对乐天贬官江州时期诗互文数量最多,宋人自乐天闲适诗找到仕与隐間冲突的出口等,肯定白居易对宋诗发展的影响。
    陈金现,台湾台南人,台湾师范大学文学硕士,高雄西子湾中山大学中文博士,著有:《长恨歌的接受与评论:以宋人为主》。
    23、从秋瑾到蔡珠儿:近现代知识女性的文学表现
    罗秀美著 台北:学生书局 2010·1
    此书拟爬梳近百年来的知识女性,针对她们独立完成的文学表现进行考察,借以重塑并豁显近百年来知识女性的阅读、写作及其生命史,并考察其文学谱系和文学史意义。
    此书将近百年来知识女性分为三代进行考察:第一代:《游移的身体·重层的镜像:由秋瑾的艺文生命观看其身份认同》(第三章),《理想的革命·自强的女子:秋瑾<精卫石>的现代性意义》(第四章),《流动的风景·凝视的文本:单士釐的旅行散文对她与女性文学传播与接受》(第五章)。第二代:女学生、女教师、女作家:琦君与孟瑶的学院生涯考察与文学接受情形》(第六章)。第三代:《国族的离散,自我的招魂:施叔青游记/小说<两个芙烈达·卡罗>的身份认同》(第七章),《以知性烹调食物,以感性酿造文字:蔡珠儿的食物书写》(第八章)。
    罗秀美,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兴大学中文系助教,著有《近代白话书写现象研究》、《宋代逃学研究:一个文学接受史个案的分析》等。
    24、台语诗的汉字与词汇:从向阳到路寒袖
    林香薇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09·9
    此书以向阳、林央敏、黄劲连、宋泽莱、路寒袖五位不同时期的台湾诗人的诗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字、词汇、音韵的变化。一方面比对诗人自身先后之差异,另一方面则留心当时社会之文化现象,并将研究统计资料从语文学角度进行探讨。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言:台语诗的历史发展及相关问题》,第二章《向阳的台语诗:版本的演化》,第三章《林央敏与黄劲连的台语诗:纵面的比较》,第四章《宋泽莱的台语诗:断面的观察》,第五章《路寒袖的台语诗:用韵的考量》,第六章《结语》。
    其研究成果除反映台语文字、音韵书写运用之纵向发展及共时群体现象外,亦有助于台语语音和文字的保存与推广工作。
    林香薇,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助教。著有学位论文《闽南语自成音节鼻音研究》、《台湾闽南语复合词研究》等。
    25、崑剧史论新探
    徐扶明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10·3
    该书为论文集,蒐集作者所作的关于崑剧的论文二十多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泛论崑剧各方面的问题,如崑剧与乱弹,崑剧中的时剧、折子戏、全本戏、连台本戏以及崑剧苏白等。下编论述作家与作品,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考证、剧作的版本、文学本到舞台本的演变、作品的主题、文辞与表演艺术,剧作的价值及在崑剧史上的地位等。
    作者曾做过华东地区戏曲田野调查,后来长期在上海市戏曲学校任教,此为作者晚年之作。
    26、永嘉崑剧史话
    沈不沉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10·3
    海内外关于崑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正崑”,关于更广泛流传的“草崑”,论述极少。永嘉崑曲是地方昆曲重要的一支,肇始于宋元时代温州南戏,长期扎根于民间,多在乡村的庙台上演出,在各种民俗宗教活动的支撑下得到延续和发展。作者对永嘉昆曲有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该书论述了永嘉昆曲的源流、历史、艺术特色、剧目、艺人等各方面有关永嘉昆曲的人和事,是目前最完整的永嘉崑剧史。
    27、台湾省展书法风格四十年流变(1967—2006)
    许正宗著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9·12
    所谓“省展”即“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1946—2006)的简称。它上承“台展”(1927—1936)、“府展”(1938——1943)而来。见证台湾近代美术发展历史。
    该书专论“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中的书法部分。分为七章:《绪论》、《台湾近代书风递演》、《传承与淬炼:省展的社会性格》、《省展书风流变》、《省展之特色书风》、《省展书者地域分分布暨形式内容》、《结论》。作者透过千余件历届参展的书法作品,分析四十年間作品类型、书家风格的转变及地域书风的消长。书末附《历届省展书法优胜作品风格表》和《台湾美术长流:省展续办之意义与价值》。
    摘自台北学生书局《书目季刊》四十三卷四期,2010年3月,陈友冰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