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国学组织
国学典籍
诗词名句
文化史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经文注解
道家文化
《
陈友冰
般若讲堂
般若讲堂
的
道教诗词
徐晋如
星云大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台湾唐代文学研究论文要目索引(1949—2000)(3)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初唐四杰】
王勃年谱,台北:大陆杂志,30卷12期,1965年6月
王勃与初唐四杰,杜若,台北:台肥月刊,16卷1期,1975年11月
杨炯年谱,杨承祖,香港大学,东方文化,13卷1期,1975年
四杰三李之梦,罗宗涛,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1993年
四杰闺怨边塞诗初步考察,蔡淑月,第十五届中部地区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论文研讨会,逢甲大学,1998年
【孟浩然 王维】
孟浩然疑年录,游信利,台北:中华学苑,创刊号,1968年1月
孟浩然事迹系年,杨承祖,许世英先生六秩诞辰论文集,1970年10月
从作品看孟浩然对政治的态度,张健,台北:文艺月刊,41期,1972年11月
孟浩然与孟郊的咏僧学佛诗,张健,中外文学,6卷11期,1978年4月
孟浩然集中的伪诗,黄永武,中国时报,1978年5月27日
孟浩然与王维的诗风——以用事观点论二家五律(上)(下),简锦松,中外文学,8卷1-2,1979年6月
南宗山水画祖——王维,汪伯琴,台北:大陆杂志,16卷5-6期,1958年3月
王维评传及其诗,陈秀清,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艺术学报,1期,1966年10月
禅宗对于王维诗风的影响,杜松柏,台北:海潮音,48卷10期,1967年10月
王维诗之研究,杨胤宗,台北:畅流,52卷6期,1975年11月
试论王维诗中的世界(上)(下),柯庆明,中外文学,6卷1-2期,1977年6-7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探王维的内心世界,何寄澎,幼狮文艺,46卷5期,1977年11月
王维交游考,胡传安,人文学报,3期,1978年4月
新唐书王维传斠补,胡传安,台北商专学报,16期,1981年7月
王孟齐名,为何孟不及王,中外文学,14卷2期,1985年7月
诗佛王维家世及其时代背景,杨文雄,成功大学学报,22期,1987年10月
盛唐王孟诗派美学研究,潘丽珠,台湾师大国文所集刊,32期,1988年6月
唐代自然派诗人王维、孟浩然,台静农,台大中文学报,4期,1991年6月
王维及其山水诗之研究,李再仪,复兴冈学报,48期,1992年12月
王维山水诗之艺术特色研究,李再仪,复兴冈学报,49期,1993年6月
试论王维“宦隐”与大乘般若空性关系——兼论王维诗中“空”的境界美,萧丽华,台大中文学报,6期,1994年6月
从禅悟的角度看王维自然诗中“空寂”的美感,萧丽华,第五届文学与美学研讨会,淡江大学,1995年
论王维诗作对参访寺院的描写,林志清,宜兰农工学报,10期,1995年6月
禅光佛影——论王维的佛禅诗,王寿云,内明,276期,1995年3月
王维田园山水诗“禅道式”的空间观,池永歆,鹅湖,254期,1996年8月
王维《辋川集》诗的禅趣,叶淑丽,嘉南学报,22期,1996年11月
王维诗中的出世精神,傅正玲,中国语文,78卷6期,1996年6月
从王维诗作试探其青年期社会化倾向,彭维杰,彰化师大国文系集刊,1期,1996年6月
《辋川集》中王维、裴迪诗作异同之探讨,罗宗涛,中国文学史暨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政治大学,1996年
胜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论王维十五、二十时诗风,吴文雄,育达学报,11期,1997年12月
影响王维与钱起诗作风格类似的三个外在因素,谢海平,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庄寂寂闲——试论王维山水诗中听觉意象,陈清俊,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师大,1998年
【高适 岑参】
高适年谱,阮廷瑜,学术季刊,5卷3期,1957年
高适交游考(上)(下),阮廷瑜,大陆杂志,30卷7-8期,1965年4月
高常侍岑嘉州其人与诗之评语,阮廷瑜,大陆杂志,37卷10期,1968年11月
重订高常侍集传本述要,阮廷瑜,台北:书目季刊,11卷3期,1977年12月
高岑七古排句之特点,阮廷瑜,大陆杂志,92卷5期,1996年5月
高适《燕歌行》史实新证,杨成鉴,中国文化月刊,211期,1997年10月
补唐书岑参传,苏莹辉,大陆杂志,17卷1期,1958年
岑参评传及其诗,陈秀清,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艺术学报,4期,1969年3月
岑参的边塞诗,谭雅伦,台北:幼狮文艺,39卷3期,1974年3月
岑嘉州集版本叙录,阮廷瑜,台北:书目季刊,10卷3期,1977年12月
岑嘉州诗多着意重复雷同,阮廷瑜,书目季刊,1期,1985年6月
【李白】
李白清平调词研究,叶芝生,台北:畅流,5卷10期,1952年7月
李白氏籍生卒考,张永明,台北:畅流,30卷8期,1964年12月
从李白诗中褒贬人物分析李白的思想,陈香,台北文坛,78期,1966年12月
李白诗述评,陈宗贤,台北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15期,1971年6月
李白的钓鳌意识,李正治,中外文学,4卷6期,1975年11月
李杜诗艺比较论,高景鑫,台北:幼狮学志,14卷2期,1977年5月
敦煌所见李白诗四十三首的价值(上)(下),黄永武,台北:幼狮月刊,46卷6期-47卷1期,1977年12月-1978年1月
李白的身世与诗歌,毛一波,中国诗季刊,9卷1期,1978年
李白家世考质疑,汪荣祖,中央日报,1979年2月6日
李白的野性美,黄永武,中学诗学(思想篇),1979年4月
跋李翰林分类诗集八卷,阮廷瑜,东海中文学报,1期,1979年11月
超越时代的诗仙——李白《蜀道难》与新诗(上)(下),黄维梁,中国时报,1980年6月18-19日
李白诗中的女性,包根弟,书和人,401期,1980年10月
李太白诗同姓典述评,阮廷瑜,东海中文学报,2期,1982年
李白“清平调”词解析,薛顺雄,东海学报,22期,1982年
李白的诗观、创作态度与语言特色,吕兴昌,文学评论,7期,1983年4月
唐代道教徒式隐士崛起:论李白隐逸求仙活动的政治社会背景,施逢雨,新竹:清华学报,16卷1-2期,1984年12月
论杜甫诗中之李白其人其诗,舒衷正,中华学苑,31期,1985年6月
李白籍贯问题之探讨,王久烈,淡江学报,24期,1986年4月
李白的思想及其诗风,叶峰,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0卷3期,1987年3月
李杜齐名非忝窃及其优劣之探论,杜松柏,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1卷7期,1988年7月
论李白的杂言歌行,施逢雨,中外文学,16卷11期,1988年4月
李白果真出身陇西李氏吗,施逢雨,新竹:清华学报,18卷2期,1988年12月
李白事迹三个问题探讨,罗联添,台大中文学报,3期,1989年12月
以“古风”为中心看李白对六朝“绮丽”诗歌传统的反应,施逢雨,清华学报,21卷1期,1991年6月
李白的名士形象,王国璎,汉学研究,9卷2期,1991年12月
李白神话诗研究——以仙道神话为主体,杨文雀,辅大中研所学刊,1期,1991年10月
一个意象在诗中的纯熟程度——自七言诗看李白用“月”的变化,翁文娴,淡江大学中文所《文学与美学》,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李白诗对温庭筠五律之影响,阮廷瑜,大陆杂志,85卷2期,1992年8月
天际白云自卷舒——李白五律艺术论,陈定玉、郭丹,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白的侠客形象,王国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3期,1993年2月
李白的逐臣形象,王国璎,《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李白《蜀道难》寓意探讨,罗联添,《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李白《蜀道难》写作年代考辩,罗联添,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白古风与阮籍咏怀、子昂感遇之比较,吕明修,辅大中研所学刊,2期,1992年10月
李白对王安石的影响,王晋光,王著,《王安石论稿》,大安出版社,1993年
李白饮酒诗论析,薛顺雄,东海中文学报,11期,1994年12月
龙沈——李白登基秘典——《梦游天姥山吟留别》新诠,曾珍珍,中外文学,23卷1期,1994年6月
李白古赋的神话研究,傅锡壬,淡江学报,34期,1995年2月
宇宙视域的探寻:李白、梵乐希、里尔克,苏其康,中外文学,23卷9期,1995年2月
李白古赋中的神话运用,傅锡壬,淡江学报,34期,1995年2月
李白诗中的时间意识,傅正玲,中国语文,78卷3期,1996年3月
从神话的运用看李白的性格与自我象征,卢明瑜,中国文学研究,10期,1996年5月
从永明体论李白诗律的复古,许东海,中正大学学报人文分册,7卷1期,1996年12月
论李白赋对六朝文风的因革,许东海,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政治大学文学院,1996年
谈李白的书法与其有关书法的诗,黄世锦,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7期,1997年7月
由李白诗歌诠释史看诗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上)(下),龚鹏程,历史月刊,117-118期,1997年10-11月
宋代李白诗的流波和影响,杨文雄,宋代文学论丛,丽文文化公司,1997年
从李白赋论李白诗歌的时空特色,许东海,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创刊号,1997年12月
李白乐府、歌行的诗赋融合,许东海,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李白诗中月亮之考察,罗宗涛,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李白诗中“忽然”的律动,翁文娴,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游仙与登龙——李白名山远游的内在世界,萧丽华,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师大,1998年
谪仙诗魂绕姑孰——李白在当涂的游历和诗作,陈友冰,国语日报,1998年10月31日
元人对李白及其诗的诠释,李嘉瑜,中山人文学报,8期,1999年2月
李白《蜀道难》阐释史研究,杨文雄,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春雨霏霏访青莲,陈友冰,明道文艺,2000年3月
【杜甫】
杜甫与佛,梁实秋,台北:自由中国,2卷1期,1950年
杜甫的死,傅乐成,台北:大陆杂志,6卷4期,1953年
杜甫《戏为六绝句》释义,阮廷瑜,新中国评论,13卷1期,1957年7月
中国诗之分析与鉴赏示例(杜甫《八阵图》),陈世骧,台北:文学杂志,4卷4期,1958年6月
杜诗研究(1―24),刘中和,台北:中国语文,6卷1期-14卷4期,1960年1月-1964年4月
两唐书杜甫传订误,杜呈祥,台北师大学报,6期,1961年
韩国之杜诗,李丙畴,台北:大陆杂志,23卷5期,1961年
杜甫的创作态度,李寿,台北:建设,9卷11期,1961年4月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上)(下),叶嘉莹,台北:大陆杂志,30卷1-2期,1965年1月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黄得时,台北:孔孟学报,10期,1965年9月
杜甫的宗教思想,易君左,台北:艺文志,1期,1965年10月
杜甫诗系年辨证,彭毅,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7期,1968年3月
我怎样写杜甫,洪煨莲撰,陈澄之笺注,台北:中华杂志,6卷11期,1968年11月
杜工部集源流,叶绮莲,书目季刊,4卷1期,1969年9月
杜诗流传考述,龚嘉英,文艺复兴,1卷11期,1970年11月
杜甫对唐代诗人的影响,胡传安,淡江学报,9期,1970年11月
分析杜甫《秋兴》试从语言结构入手作文学批评,梅祖麟、高友工撰,黄宣范译,台北:中外文学,1卷6期,1972年11月
杜甫七律研究,简明勇,台北师大学报,18期,1973年6月
杜甫与芭蕉之比较研究,刘明杰,台中树德学报,2期,1973年12月
诗圣杜甫的被捧与被斗,龚嘉英,台北:中华诗学,6卷3期,1974年3月
再论杜甫,洪业,清华学报,10卷2期,1974年7月
杜工部和严武军城早秋诗笺证,严耕望,华冈学报,8期,1974年7月
与叶嘉莹教授论杜甫秋兴八首书,周策纵,台北:大陆杂志,50卷6期,1975年6月
杜甫的佛教信仰,曾志罡,台北:中国天主教文化,6期,1975年11月
杜甫与禅学之因缘——兼论其思想归趋,王熙元,中国学术年刊,1期,1976年12月
承先启后的诗圣杜甫,汪中,台北:中国文化复兴月刊,10卷3期,1977年3月
杜甫之世系籍贯近亲暨其生平考,李道显,潘重规七秩纪念论文集,1977年3月
杜甫变体七绝的特色,张梦机,《思斋说诗》,1977年7月
杜甫诗中的伦理精神,汪中,台北: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0卷11期,1977年11月
杜诗研究书目的梳理与提要,陈香,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0卷4期,1977年4月
杜工部诗集与年谱书目,梁一成编,书和人,341期,1978年7月
杜诗拗格之研究,陈文华,中国学术年刊,2期,1978年6月
杜甫的人道精神,李炳南,台北:幼狮月刊,47卷3期,1978年3月
鲍照与杜甫,吕正惠,幼狮学志,15卷2期,1978年12月
杜甫年谱,周宪文,铭传学报,16期,1979年2月
从颜元叔教授评鉴杜甫的一首诗说起(上)(下),徐复观,中国时报,1979年3月12日
杜诗的伦理精神,周锡侯,青年战士报,1981年10月6日
安史之乱对杜甫的影响,洪赞,中华学苑,24-25期,1981年
杜黄吴体诗析辨,曹淑娟,中国学术年刊,4期,1982年
宋刻杜集王洙本与吴若本考略,薛顺雄,东海中文学报,3期,1982年6月
再说杜甫,洪业,洪业论学集,台北:明文书局, 1982年7月
驳郭沫若对杜诗的曲解,张梦机,古典文学第四集,1982年12月
杜甫“忤下考功第”的年岁与地点,罗联添,书目季刊,1983年12月
杜甫秦州诗风格试探,庄耀郎,台湾师大国文学报,12期,1983年6月
杜诗用事后人误为史实例,杨承祖,史语所集刊,54本1分,1983年
万里悲秋常作客——析论杜甫七律压卷〈登高〉,沈谦,中外文学,12卷1期,1983年6月
杜诗中的意象表现,简恩定,古典文学,5期,1983年12月
船山论杜杂议,简恩定,古典文学,6期,1984年12月
杜甫“戏为六绝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理论意义,蔡英俊,古典文学,6期,1984年12月
变中求不变:胡应麟对诗史的诠释,陈国球,中外文学,12卷8期,1984年1月
杜甫,汪中,中国文学讲话(六)隋唐文学,1985年1月
杜诗为诗史说析评,杨松年,古典文学第七集——中国古典文学第一届国际会议论文专辑,1985年8月
春的悦豫与秋的阴沉——试用佛莱“基型论”观点析杜甫的〈客至〉与〈登高〉,黄维梁,古典文学,7期,1985年8月
方回纪昀批少陵诗平议,张梦机,中国学术年刊,8期,1986年6月
杜诗“沉郁顿挫”新解,萧丽华,国立编译馆馆刊,16卷1期,1987年6月
谢灵运、杜甫与中国诗歌传统,吕正惠,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华民国唐代研究学者联谊会,1989年
杜甫古风所表现出的诗律细,李立信,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华民国唐代研究学者联谊会,1989年
论杜甫奇数句诗,李立信,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谈谈杜甫的诗学理论——兼论与其绘画理论的异同,李栖,中国国学,20期,1992年11月
论杜诗之用字、造句(上)(中)(下),黄振民,中国国学,1992年11月
生灵之爱与京华之思——试论王禹偁之杜诗渊源,李文钰,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5月
论杜诗之用字、造句,黄振民,中国国学,22期,1994年10月
杜甫七律偶犯上尾考,张梦机,中央大学人文学报,12期,1994年6月
杜甫秦川杂诗二十首的内心世界,黄美娥,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3期,1994年6月
不薄今人爱古人——试论杜甫兼容并蓄的诗歌主张及其实践,李怡芬,大陆杂志,92卷3期,1996年3月
清高宗与杜子美——《唐宋诗醇》评选杜诗平议,廖美玉,成大中文学报,1995年5月
试论杜甫的咏物诗,康正果,大陆杂志,91卷1期,1995年7月
杜甫秋诗之初探,萧雅丹,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1995年
论杜甫的儒家思想与政治才略,林于弘,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1995年3月
试探杜甫诗中的自然观照,傅正玲,中国语文,77卷3期,1995年9月
“诗圣”与“诗佛”:杜甫一生的佛教信仰浅析,刘元春,内明,279期,1995年7月
杜甫的身体状况及死因试探,金恕贤,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5期,1995年9月
不薄今人爱古人:试论杜甫兼容并蓄的诗歌主张及其实践,李怡芬,大陆杂志,92卷3期,1996年3月
杜甫“卖药都市”重探,李文钰,中国文学研究,10期,1996年5月
杜甫对江西诗派内涵风格的影响,黄雅莉,中国文化月刊,200期,1996年6月
陈后山宗杜之影响与成就,黄雅莉,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7卷1期,1996年6月
杜诗在唐宋两代之地位研究,简恩定,语文、性情、义理:中国文学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大学,1996年
集大成与哂未休:论古人批评杜诗的短处,庄进忠,云林工专学报,16期,1997年6月
杜诗与道教之关系析论,谌湛,辅仁国文学报,13期,1998年11月
不断成长的诗人——杜甫诗歌之艺术特质,吕正惠,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杜甫诗中碧海鲸鱼意象,廖美玉,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师大,1998年
论杜诗的声音意象与其心理意涵,侯乃慧,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师大,1998年
思想史中的杜甫,陈弱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卷1期,1998年3月
试论杜甫七律的叠字,魏靖峰,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9卷6期,1999年4月
论杜甫“以禅入诗”的因缘及美感经验,李嘉瑜,中国文化月刊,230期,1999年5月
杜甫与新儒学的萌生——由唐代儒学新变看杜诗中儒学思想特点,查屏球,孔孟月刊,37卷5期,1999年1月
杜甫夔州诗“楚宫阳台”之现地研究,简锦松,文史哲学报,50期,1999年4月
为李白、杜甫造像——论余光中与唐诗,黄维梁,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大历诗人】
刘长卿生平事迹初考(上中下),陈晓蔷,台北:大陆杂志,29卷3-5期,1964年8-9月
韦应物事迹系年,罗联添,台北:幼狮学志,8卷1期,1969年
韦苏州及其诗研究,崔成宗,师大国研所集刊,25期,1982年
钱起诗集有关问题之考察,薛顺雄,中华学苑,38期,1989年4月
从横眉怒目到焚香扫地——谈韦应物诗的愤慨与平淡,林水濠,中国文哲研究通讯,8卷1期,1998年3月
唐大历十才子成员及其集团形成原因之考察,谢海平,台北政治大学学报,55期,1987年5月
唐代大历前后诗人用韵考,耿志坚,复兴冈学报,41期,1989年6月
承袭与创新:试论唐代大历女诗人晁采《子夜歌》系列作品之意义,许丽芳,大陆杂志,91卷2期,1995年8月
(责任编辑:admin)
共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鸠摩罗什研究论文目录
下一篇:
佛典精华百部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随便看看
时光流淌 接续守望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
《平凡的世界》的魅力
教育随想:从“君子不器”看教师发展
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莫砺锋教授在
天地君亲师 趣谈对联中的尊师重教
讲史:守成皇帝嘉庆
中国文化的殉道者:吴宓与顾亭林
一首歌的茶香古韵
地名读音如何“名从主人”
尊师重教的风尚何必“物化”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儒学
道学
诸子百家
琴棋书画
十二生肖
传统文学
传统节日
中国戏剧
中国建筑
语言文字
传统中医
宗教哲学
民间工艺
中华武术
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
衣冠服饰
四大雅戏
动物植物
器物随身
饮食厨艺
茶文化
酒文化
传说神话
神妖鬼怪
中华民族
非遗文化
中华礼仪
易学文化
家谱族谱
拜师学艺
城市文化
古玩收藏
修行人生
教育
军事
科技
其它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当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古代人物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启蒙国学
青少年国学
国学教材
国学讲堂
国学题库
正蒙学堂
格物致知
明德讲堂
家庭教育
慈孝文化
学校教育
师道尊严
品读经典
其它
国学常识
入门概说
历史
天文地理
语言文学
哲学宗教
儒学
教育
政治军事
科技
典章制度
礼法民俗
国学典籍
艺术美学
衣食住行
称谓文化
古物
其它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学科建设
学术史话
学人与机构
论著评介
综合述评
它山之石
中外交流
中国形象
走向世界
翻译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