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中国古代雕塑之四(5)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江 苏
    江苏北部一带也是汉画像石遗存较多的地区。以徐州为中心,东至黄海之滨的赣榆,北接山东,西至丰县、沛县,南至睢宁、宿迁,共发现汉代画像石300余块,大多出自墓室,也有画像石棺,年代多属东汉时期。题材内容广泛,有神仙怪兽、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以新沂市炮车镇出土的“纺织图”、睢宁双沟出土的“牛耕图”、铜山县洪楼出土“力士图”和“迎宾图”、铜山县青山泉乡出土的“缉盗荣归图”、铜山县十里铺出土的“百鸟朝凤图”、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炎黄升仙图”、沛县古泗水出土的阴线刻“舞乐宴饮图”最为珍贵。其雕刻技法和艺术风格与山东南部的画像石极为相似,因为在汉代这些地区同属于徐州刺史部。
    
    徐州云龙山“汉画像石艺术馆”
    苏北画像石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大致是西汉末东汉初的作品,以沛县栖山画像石为代表,它的雕刻方法是先把石料凿平,未加打磨,用阴线刻出物象轮廓,然后细部稍加修整。画面布局疏松,造型不够准确,技法古拙草率。后期大致是东汉中后期的作品,以茅山汉墓画像石为代表。这时的作品雕刻技法已趋成熟,发展为两种风格:平面阴线雕和剔地浅浮雕。平面阴线雕是先将石面打磨平整,在平面上刻出轮廓,上加细密阴线刻划细部。睢宁县九女墩、邳县燕子埠画像石为这一风格的代表,线条流畅,挺拔劲利。剔地浅浮雕又称减地平雕是先刻出轮廓并剔地,然后在突出的轮廓内用较多的阴线表现,并使石面略具弧形,有的弧面突出近两公分,这种风格在徐州地区最为多见。粗犷豪放,浑朴古拙。苏北地区画像内容前期以写实为主,后期写实写意并行。写实的形态逼真,如出自沛县境内的“六博画像石”上刻六博棋局,画面上二人对弈,左方一人正将手中的骰子抛出,那神态分明使人感到他刚将骰子在两掌中揉搓一阵,怀着侥幸的心理抛将出去,极为生动传神。在宴饮、车马出行、舞乐百戏图中,作者在刻画车马时抓住马匹昂首嘶鸣,前蹄高扬,车饰后飘,车马疾驰;写意时大胆想象,创作出了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珍禽异兽,如鸾凤、麒麟、行龙、翼龙、翼虎等,是据现有动物加以夸张,使之理想化。还有不少以汉代生产劳动为题材的作品,如徐州附近铜山县青山泉发现的纺织画像石,描写家庭纺织的劳动场面,在汉代的画像中是不常见的。睢宁双沟发现的牛耕画像石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农家生产的场景。这些画像石增添了苏北画像石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苏北汉画石画面布局特点是构图紧凑,不留空白。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占据中间,空隙处加点缀,画面虽满不乱,富于装饰性。车马出行、人物会见的场景采用并列法加以刻画,避免了由于透视关系造成的近大远小而不利于石刻表现的特点。在刻行龙走兽、鸟禽之类时,往往夸张这些动物腿部和颈部的动作,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所刻人物多为半侧面像,人物表情“寓形寄意”。也有少量正面画像,如骑马形象和轺车形象,这种表现手法因其难度大,在汉代绘画和其他地区画像石中很少见到。一些不易表现的如棋盘、耳杯等违反常例平刻在画面上。较大的场面往往采用散点透视法,即为了表现一定的内容,把不同空间的东西放在同一画面里。房屋、楼阁建筑不刻前墙,便于表现房内人物的活动。下面介绍几幅代表作品:
      1、沛县栖山画像石 从1973年至1986年,栖山南坡先后出土汉墓7座。其中汉画像石内容极为丰富,有车马出行、舞乐、比武、狩猎、耕作、纺织、烹调等多组。墓中汉画像石刀刻技法,与山东汶上县王莽天凤3年(公元16年)汉墓所出画像类似,当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作品。
    其中一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石器,此外,还有三具石椁,东椁为女墓主,中椁是男墓主,西椁是边箱,为西汉末期的夫妻合葬墓。画像分布在中椁四面壁板的内外侧,共计8幅。西椁仅在头、足挡板刻有侍者、阙门迎谒和狩猎画像。中椁的头、足挡板刻画铺首、树木、异兽和侍者等画像。中椁西壁板内侧刻画树木、玉璧和狩猎图;西壁外侧,左边刻画有车骑、庖厨、阙门迎谒,最右边的楼阁内二人对弈,旁置鼎和盘等物。中椁东壁内侧刻有玉璧、树木和异兽;外侧画像右方刻画了竞技、建鼓、鸟首人身、马首人身、人首蛇身、三足乌和九尾狐等物像,左边刻画一楼阁,楼下有一鸟衔食,楼上有一戴胜妇人凭几而坐,几上放一鼎和一盘。与《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关于西王母的记载相吻合,可能是最早的西王母图像之一。1999年3月1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汉画像石》特种邮票,此套邮票共6枚,其(6-3)“舞乐图”即取自栖山汉墓汉画像石。
    沛县栖山汉墓画像石中舞乐、狩猎、烹饪图被徐州汉画像石馆征藏,其余汉画像石现收藏于沛县博物馆内。
    
    沛县栖山一号汉墓中椁东壁西王母画像石
      2、 徐州铜山县青山泉乡汉墓画像石 1987年出土,代表作有《纺织图》和《缉盗荣归图》。
    《纺织图》真实生动反映日常劳动生活,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为汉代的画像中少见。汉代徐州一带纺织业较为发达,青山泉《纺织图》为寻常人家的纺织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出织布、络纱、摇纬的全过程。《纺织图》纵103、横92、厚20厘米。画面分两格:上格为纺织图,描写家庭纺织的劳动场面:刻四位妇女调丝、纺线,纺好的丝团悬挂在檐下。上部左方刻一织机,织机旁的人回身从另一人手中接抱婴儿,欲在织机上喂奶;右方刻纺具和纺纱者,旁一人躬身而立,似为纺织者递送物件。下格建筑内二人坐于榻上闲谈,旁刻车马,亭上两只凤鸟象征吉祥、幸福。边饰幔纹、齿纹。
    《纺织图》技法为被剔地浅浮雕,镌刻得非常细腻。目前铜山县青山泉已出土“纺织图”7块,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各存一块。1999年3月1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汉画像石》特种邮票,此套邮票共6枚,其(6-2)即青山泉“纺织图”。
    此画像石现藏现藏于江苏省博物馆。
    
    青山泉纺织画像石
    《缉盗荣归图》是目前国内发现最长的汉画像石。刻于石椁墓的三面,纵96厘米,横790厘米厚22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最长的汉画像石。画像石表现了从审讯犯人、解押囚徒到亭长迎候的全过程。上部以两颗大树为标志,将内容分为审讯,押解和迎接三部分。右起第一部分:一官吏高举棍棒,囚徒双腿跪地,旁边摆放着刑具。第二部分:官兵挑旗扬节,骑马乘车押解囚徒,四名囚犯身着囚衣,三个束颈钳械,一个反绑双手徒步而行。第三部分:亭长拥笏执盾在村口迎接,村内庖厨炊火,犒劳官兵。该幅画像对研究汉代的刑法、刑具以及迎候制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缉盗荣归图展现了从判刑——上桎梏押解——至监狱交接全过程
    
    细部(从左至右)判刑:犯人跪地,旁边桎梏已经抛到地下;押送:押解人员坐马车,犯人带桎梏左前行走
      3、铜山县苗山汉墓画像石 共有9块。时代为东汉中晚期。其中以前室南壁门西石刻《炎帝升仙图》和南壁门东石刻《黄帝升仙图》最为精采:
      《炎帝升仙图》位于前室南壁门西,纵108厘米、横54厘米、厚10厘米。平面阴线刻。画面上方刻一月轮,中有玉兔、蟾蜍,旁刻炎帝引凤升仙。炎帝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耒耜,引凤升天。史载:“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炎帝还是药神,图下部刻神牛衔灵芝草药。
      《黄帝升仙图》位于前室南壁门东。纵105厘米、横64厘米、厚10厘米。画面上方刻一日轮,中有三足乌,名曰“飞黄”,传说它是龙翼马身“黄帝乘之而仙”,“飞黄腾达”的典故由此而生。旁刻黄帝升仙。传说黄帝为有熊氏国君,因而被刻成熊首人身,口吐仙气,体生双翼,飞黄腾达、乘黄升仙。下方还刻一头神象。
    
    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炎帝升仙图》(左)、《黄帝升仙图》
      4、铜山县洪楼汉墓画像石 洪楼画像石主要为祠堂画像,画像内容有“七力士图”、“迎宾宴饮图”、“车马出行图”、“舞乐百戏图”等。这批画像石画幅巨大、雕技朴拙,内容丰富,如“舞乐百戏图”画面高1.1米,长2.2米,上面刻有雷公雨师出行、象奴戏象、转石成雷、水人弄蛇、幻人吐火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张衡《西京赋》中描写的当时大型百戏演出场景十分相近。
    “迎宾宴饮图”画面反映的是富家势族迎宾、拜谒、宴饮的情景。画分两格。下格是迎宾场面。客人有轺车、扈从、大车。主人有高大壮观的庄园,门前是一对子母阙,身份当然也非富即贵。主客对揖,手执笏板,互致敬意。上格刻两厅堂,堂中帷幕高张,案上酒具罗陈,男女主客按左右分坐在两厅堂中,进餐交谈。厅堂外面,有十余个仆从随时听候呼唤。建筑物上面瑞鸟翔集。边上饰有菱形纹。技法为平面阴线刻,人物的容貌表情栩栩如生,衣褶动感强,似拂拂欲飘,雕痕只有一根线般粗细。
    现藏徐州汉画像石馆。
    
    铜山县洪楼汉墓画像石“舞乐百戏图”
      5、汉王画像石墓 为纪年汉墓,其时代为汉章帝元和三年(86),计有画像石10块,其中“烤肉串图”引人注目。画面上食者一手将贯穿好的精肉在炉上翻烤,一手执扇起火,其情景如同今日的烤羊肉串一样。
    类似的汉代“烤肉串图”还有不少:山东诸城前凉台村发现的一方“庖厨”画像石上,刻划有一组完整的烤肉串人物活动(图5)。烤肉者有4人,一人串肉;一人在方炉前烤肉,炉上放有5支肉串,烤肉者一手翻动肉串,一手打着扇子;另有两人跪立炉前,候着烤熟的肉串。图中扇火的扇子为圆角方形,汉代称“便面”。类似前凉台画像石上的烤肉串图像,还可以举出几例。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石,图上两人面对面地在一具方炉前烤肉串(见附图上);沂水朱鲔墓画像石,图上一人手执肉串和便面,正在圆炉上炙烤着(见附图中)。河南洛阳一座汉墓壁画上,还见到在火炉上烤牛肉的图像(见附图下)。汉代画像石上还有一个画面值得提及,山东嘉祥武斑祠石室刻有羽人向西王母献烤肉串的图形,一个身材修长的羽人高举着一支烤肉串,正毕恭毕敬地献给高高在上的西王母(见附图四)。神仙们据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西王母却要吃这烤肉串,可见肉串滋味之美,
    更有意思的是,维族人烤肉串用的扇子,也是汉代“便面”的样式。由烤炉和扇子的形状看,新疆地区烤肉串的传统很可能承自汉代的中原地区,也许就是汉代时由丝绸之路上传过去的,否则难以解释这种惊人的相似性。古老的烤肉的方式,又沿着旧日的丝路回传到了内地,这种反射性传播是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文化史家们深入研究。
    这类题材的画像石,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提供了实证,也为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幻灯片“烤肉串图”
      6、利国汉墓画像石 计出土画像石6块,其中以“酒肆图”和“杂技图”较为精采。“酒肆图”可以看出汉代酿酒的过程。画面刻一酒楼,楼上有人对座饮酒,楼下中间二人面对大酒坛,左次问有一酒坛,立于炉上,为蒸酒之器。
    
    利国汉墓“酒肆图画像石
      7、铜山县十里铺汉墓画像石 1964年11月在铜山县十里铺汉墓出土。代表作为《百鸟朝凤图》和《泗水取鼎图》。
    《百鸟朝凤图》置于墓室后室横额上,长32米,宽047米,厚037米。边饰波浪纹,上刻奇禽异兽。从左端起,先是两只异兽,上面一只回头向后,下面一只仰头向上;第二为两只展翅飞鸟;第三是一只朱雀,头戴胜,颈有鳞,双翅大展,尾披地面分而上翘。朱雀两侧则有八只鸟;第四是两兽昂首交颈;第五为双角龙。画面空间还刻有飞龙若干。画面主题集中,技法为平面阴线刻。
    《泗水取鼎图》据《史记》记载,周代九鼎之一落入泗水。秦始皇东巡过泗水,遣人打捞,鼎升起又掉落,失去踪影。这个故事象征秦始皇上不应天命,下不得人心。泗水升鼎在汉画中很多,可能还有其它我们还不了解的寓意。
    
      8、睢宁牛耕图画像石 汉代铸造业进入了繁盛时期,由此而推进了牛耕技术的发展。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因而受到百姓的普遍欢迎和着力推广,并通过文学艺术反映出来。《牛耕图》汉画像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东汉时代今日的陕北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都出土过一批牛耕图画像石。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陕西绥德和江苏睢宁双沟的牛耕图东汉画像。尤其是江苏睢宁的《牛耕图》,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欧美出版的《中国艺术史》也用其作封面,中国历史博物馆还用《牛耕图》做过门票图案,可见其价值之珍贵。
    睢宁牛耕图画像石于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出土。高80厘米,宽106厘米。画面分3层。上层为仙人异兽图,中层为人物送别图,最下层为牛耕图。牛耕图画像石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农家生产的场景,画面上,二牛并抬犁架,拉辕犁一张,后有一农夫上身赤背,下穿短裤,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赶牛耕田。一儿童紧随其后,提篮播种。;另一人正在锄草或翻地。田头角隅停着一辆装满肥料的双辕车,三鸟栖车上,车旁一只家犬憩息。远处一人挑着担子,一端篮子,一端水壶,为耕种人送饭。,
    该画像石为张伯英在民国初年收藏,解放后张伯英的少子张恺慈将此捐献给徐州市人民政府。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睢宁双沟出土的“牛耕图”
      6、江苏泗洪曾母投杼画像石
    “曾母投杼”故事始见于《战国策》,因有人说大儒曾参杀人了,正在织布的曾母误信谣言“投杼逾墙而走”。不过这幅画像石克的不曾母“墙而走”而是改为曾母怒斥曾参,愤怒地投杼于地。
    泗洪曾母投杼画像石1970年于泗洪县曹庄公社出土。画像石高93厘米、宽61厘米画面上共刻3人,左边坐在织机上的妇女是曾母,中间跪着的少年是曾参,右边站着的男子则为“谗言者”。此图采用东汉中晚期盛行的平面浅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即先将石面磨平,在其上绘制墨线画稿,再经雕刻、修整,最后局部设色。此图将母子二人刻于画面中心位置,而将“谗言”安排在画面一侧。曾母梳高髫,穿斜短袖上衣,坐在织机架上,转身投杼丁地。织机旁还刻一架纬车。曾母手中的杼两头尖,中间粗,内腔中空,似有绕线装罝。因画面左侧内容较多,为使画面左右平衡一些,故把右侧的“谗言者”刻得大一些。
    泗洪曾母投杼画像石现藏南京博物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