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六)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十二、江西
    74、庐山东林寺 
    位于庐山西北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发源地,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我国南方佛教中心,对日本、印尼和印度的佛教徒影响较大,被日本净土宗视为祖庭。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目前是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另两处是云居山道场和三合寺)。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说明寺庙。
    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九年(384),由慧远创建。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慧远(334~416)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东林寺在唐时达到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藏经一万多卷,为当时全国寺院之首。扬州高借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曾来过东林寺,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人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
    
    庐山东林寺
    由于开山祖师慧远大师的巨大影响,东林寺历代倍受朝野崇敬,殿宇辉煌。但”文革”期间却惨遭破坏,庙宇被封,僧徒遣散去自食其力从事农业劳动,现建筑是1978年以后修复、增建和扩建的。现有护法殿神运殿玉佛殿远公塔院古译经台白莲旧社藏经楼等主要建筑,以及虎溪、出木池、聪明泉,石龙泉、白莲池、文佛塔、尊胜陀罗尼经幢等古迹和历代文物、碑刻。
    虎溪桥
    东林寺群山环抱,溪水回流。寺南翠屏千仞,一泓清流迂回向西而去,溪上跨着一座石砌拱桥,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传为佳话的“虎溪三笑”故事发生地。据传,慧远和尚来东林寺后,“影不出山,迹不出俗”,一心修行,连送客也未曾越过虎溪桥,若是过了桥,山上的神虎就要吼叫。一天,慧远送友人也是白莲社居士陶渊明与陆修静别去。三人携手边走边谈,不觉过了石桥。此时山上的神虎便吼叫不止,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三人相视仰天大笑。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文苑佳话“虎溪三笑”。这个故事也从深层反映出儒、释、道三家融通共处,为后人确立了典范。唐代大诗人夜宿东林寺,写了两首关于东林寺的诗篇,都着重咏叹虎溪:《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夜怀》中抒发了水清月白的虎溪清夜,诗人与天地共生入冥的禅悟:“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今日东林寺内有“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宋代石恪亦曾绘《虎溪三笑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东林寺虎溪
    
    虎溪三笑图(南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过虎溪桥,北行约百余米为东林寺的第一道山门,门墙书有“秀辑庐峰”四个篆体大字,山门上竖挂着“晋建东林寺”石刻。跨进第一道山门有一条南北伸展的石砌甬道,甬道东侧屹立着一棵苍劲挺拔,形如圆盖的古松一棵,虬枝盘结、树影婆娑。此松为慧远大师亲手所植,本名为“罗汉松”,因植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历史,故称“六朝松”,有人亦将它誉为“庐山第一松”。据说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兴衰息息相关:寺兴树则荣,寺衰树则枯。古松旁为护法殿, 正中盘坐着大肚弥勒佛,其后立着韦陀佛。发挥?护法殿之后,即 “白莲池”。
    
      白莲池
    位于护法殿和神运殿之间。此池最初由中国山水诗鼻祖——东晋名士谢灵运所凿。池中白莲,古称“青莲华”,花色青白,格外清香,每朵有130多枚花瓣,东林白莲,中外闻名。公元1321年,日本僧人澄圆将莲种带到日本,并大力弘扬净土教义,青莲花随之开遍日本国。1992年,在名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本佛教界将东林莲种回赠东林寺,杨成武上将为修复的莲池题写了“莲池”二字。今日莲池一方,白莲朵朵,清波凌凌,绿叶田田。至此,“青莲华”又重新开在了东林祖庭。
    
    护法殿和神运殿之间的白莲池
    神运殿
    是东林寺的主要佛殿,高19米,进深24米,总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此是1989年重建的一座仿宋建筑,是东林寺的主殿。一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东林寺的主殿则称“神运宝殿”,这又与东林寺的创建者慧能有关。相传慧远初到庐山选择结庐之处,认为今日的东林寺址位于丛林之中,无法建寺,打算改到香谷山去结庐。此夜梦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由此而来。神运殿殿堂高大,精雕细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殿内共有大小金身佛像七十余尊。殿内有一口神话传说中出木建寺的“出木池” 据传,神运宝殿就是用“出木池”中涌出的良木建造而成。
    大殿旁还有珍贵文物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主体为八面石柱,高约2米,刻于唐永淳二年,为东林寺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是罕见的文化瑰宝。另有护法力士两座石像,相传在修建神运殿时,有位力大如牛的僧人,整日汗流浃背地劳动,不肯稍事休息,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慧远大师对他特别赞赏,称其“护法力士”。后来寺院僧众为纪念护法力士,特为他雕凿了两座石像,供奉于寺内。1975年,当地农民在建“大寨田”时,无意中掘出,经考证当为唐代遗物,石凿线条古朴简洁,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东林寺神运殿
    
    神运殿内“出木池”
    五百罗汉堂
    位于神运殿东、西两侧,为东林寺重要佛殿之一。东林寺旧有五百罗汉阁,为北宋开宝九年,曹翰下江州,调发巨舰十余艘,尽载金帛,将东林寺五百铁罗汉置其上,归至颖川。现五百罗汉堂为1987年后重修,在重塑的五百罗汉为泥塑,生动古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神运殿东侧罗汉堂
    
    神运殿西侧罗汉堂
    白莲旧社  
    又称“远公堂”、“十八高贤影堂”、“祖堂”、“念佛堂”,在藏经楼东侧,出木池旁。东晋元兴元年(402),慧远大师与高僧慧永、佛陀跋陀罗,名士彭城刘遗民、南阳宗炳等123人,于东林寺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立下誓言,共同结为“白莲社”(简称“莲社”),令刘遗民著《发愿文》,专修念佛三昧,期往西方净土。123人有18人修持精进,德高望重,世称“十八高贤”。此处为慧远与“十八高贤”诵经之处,故亦称“念佛堂”。后人为纪念他们,刻十八高贤像供奉于寺。宋时陆游,明代王思任,清朝黄宗载、李慎街等人,游东林寺后对此皆有记载。北宋元丰三年,北宋大画家李龙眠来东林寺,特绘成《十八高贤图》。其后李伯之、晁补之、叶梦得各作《白莲社图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1987年东林寺全面复修时移建于此,堂内东西两壁嵌有刘程之、雷次示、高僧慧远、梵僧佛驮跋陀罗等“十八高贤”石刻像。雕塑精细,形象逼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对白莲社和十八高贤,历代皆有咏歌,也成为东林寺独有的文化景观,如唐代释怀悟《莲社图云:“晋室凌夷帝纪侵,群英会集匡山阴。楼烦尖师挥麈尾,十八高贤争扣几。才高孰谓人中龙,反使伊人思谢公。烟飞露滴玉池空,雪莲蘸影摇秋风”。宋代江西派始祖黄庭坚也到过东林寺,盛赞白莲社和寺中白莲,写诗二首,其一云:“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律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其二云: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白莲出处同。(《东林寺二首》)
    
    远公堂(白莲旧社)
    
    李龙眠《十八高贤图》(局部)
    
    白莲旧社
    远公塔院
    又名“下方塔院”,在东林寺西半里许。慧远大师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圆寂,后人建塔供奉,是为“远公塔院”,又因其墓塔叠石如荔枝,明代王思任称为荔枝塔。故又称“荔枝塔”。旧有塔院在清代已毁圮,现塔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内有一棵“佛手樟”,相传为慧远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慧远大师手植“佛手樟”
    
    慧远大师墓塔 “荔枝塔”
    
    远公塔院
    聪明泉   
    一泓清泉在玉佛殿后,是慧远与其好友南朝名士殷仲堪经常一起研究“易经”、谈天论教之处。据《高僧传》:“东晋名士殷仲堪来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就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唐太宗亲题“聪明泉”三字。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此泉四季不涸,泉水洁净,清澈异常,寺僧称为“东林圣水”。
    
    
    东林寺聪明泉
    文佛塔
    又名上方塔、舍利塔,为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禅师所立。该塔六面七级,雄伟高耸。塔身嵌有众多佛像,每层亦供奉有佛像。佛驮跋陀罗禅师从西域带来的数颗“释迦牟尼佛舍利”即葬于此。古塔几经兴废,今塔为1998年重修。
    
    文佛塔
    古译经台   
    在“藏经楼”后,是东晋时佛驮跋陀罗尊者在东林寺翻译经典之处。尊者佛驮跋陀罗(法号“觉贤”),姓释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苗裔。早年父母双亡,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在罽宾国僧人伽达多共同研修大乘经典。罽宾为古代中东东北部的一个国名。位于兴都库什山南麓,扼守大夏通往喀而尔、克什米尔和印度的大道的咽喉,是古代中东及印度西北的交通和战略要地。听说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遂由罽宾即往从之。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将佛驮跋陀罗迎到东林寺主持佛经翻译,法业、慧义、惠严、慧观等协助笔录师先后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及法显所得《大僧只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429),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
    
    古译经台
    
    佛驮跋陀罗尊者
    东林寺自东晋以来,作为净土宗祖庭高僧辈出,其代表人物有慧远、慧远的胞弟慧持、昙顺、僧睿、佛驮耶舍尊者(“觉明”)、 佛驮跋陀罗尊者、昙恒、道昞、昙诜、道敬、刘程之 、张野、 周续之、张诠、 宗炳、 雷次宗等。
    慧远(334—416),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世代书香之家。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13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21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深得道安器重。道安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慧远精于般若性空之学,年二十四即登讲席,时引《庄子》一书以说明佛教之实相义,使惑者晓然领解,自此以后,道安乃听其以“俗书”解释佛典。东晋太元四年(379),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执入长安,其徒众星散,东晋太元四年(379),慧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在刺史桓伊赞助下,建造东林寺。
    慧远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不过虎溪一步,致力于经典之研究。他鉴于“江东之地,经典未备,禅法不闻,律藏残缺,遂命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以传译之。每逢西域三藏,辄恳恻咨访”。太元十六年,迎请罽宾沙门僧伽提婆译出《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等以及《达磨多罗禅经》大乘佛教经典。又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即遣弟子道生、慧观、道温、昙翼等赴长安师事之,学龙树系之大乘空观;又常以书信,与罗什往返研讨义理。昙摩流支来华时,慧远又派遣曾遣弟子昙邕参与译出《十诵律》。于是慧远融通佛教大乘、小乘二端,宣扬大乘般若学之同时,亦提倡小乘禅数之学,在中国佛教上具有独特贡献。鸠摩罗什大师曾赞称慧远为“东方护法菩萨”。东林寺亦成为当时南方佛教中心,与鸠摩罗什所居之长安北方佛教中心并肩。庐山东林寺也以净土宗第一祖庭的地位屹立于佛教之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初祖。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七月,慧远与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123人缔结白莲社,专以净土念佛为修行法门,共期往生西方净土。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叶,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称为莲漏。白莲宗遂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流派。
    慧永临终前制订遗嘱,依古礼露其形骸于松林,与鸟兽结缘。至期果然安坐而化,寿八十三岁。后由唐、宋诸帝赐赠谥号“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圆悟大师”、“等遍正觉圆悟大师”。著有庐山集十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大乘大义章)三卷、明报应论、释三报论、辩心识论、沙门袒服论各一卷,以及大智度论抄序等。
    
    慧远
    佛驮跋陀罗尊者(见“古译经台”介绍)
    佛驮耶舍尊者(觉明),罽宾国人,婆罗门种族,红胡子,善解《毗婆沙论》,人称时“赤髭论主”。鸠摩罗什在姑臧(今甘肃武威民勤县),去信邀请他来中国共同译经。对鸠摩罗什译出的《十住经》,“更相征决,辞理方定”。后秦姚兴弘始中(408年前后),译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长阿含经》(二十二卷)。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来庐山加入白莲社社。后辞还本国,自罽宾以《虚空藏经》一卷,让商客带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市)。
    宗炳(375—442)字少文,河南南阳人。对于佛理深有研究,入白莲社,与慧远、慧坚都有交往。在东林高僧中以绘画和绘画理论著名,他是南朝宋代著名画家,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开创者。平生喜好山水,游踪遍及江南湘鄂名山大川。晚年将生平所见名胜“图之于室”,作为“卧游”(《宋书?宗炳传》),宗炳在中国绘画史主要贡献是所著的《画山水序》。此文虽仅五百余地,但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最早文字。在文章中,他提出画山水以“澄怀观道”、“畅神怡身”为宗旨,即通过对天地自然的描绘和欣赏,来领悟老庄超脱无争之道,抒发精神追求,怡娱身心。这样也将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道家“游心物外”思想合而为一。他的看法奠定了日后山水画向“虚”、“静”、“无争”、“游目骋怀”的方向发展在《画山水序》中还提到山水画的画法:“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及要求画家忠实于山水本来的面目和色调。同时又提出作画必须“应目会心”,必须“万虑融其神思”,而且要求“不违天励之丛”,然后“披图幽对”,就会觉得无比的“畅神”。《画山水序》中还提到绘画中的“透视”问题:“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令张绡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图画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在绘画还没有很好解决透视法的宗炳时代,他提出了这些透视上的基本原理,对于绘画上的“置阵布势”自然有很大的帮助。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末五代前蜀著名画僧、诗僧。工画,所作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兼善草书。七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博闻强识,日诵《法华经》千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远近闻名贯休一生风萍浪迹,天南海北,他的云游路径自江浙至赣鄂,然后入四川。在这个路径中,贯休曾长住庐山东林寺修学。曾有首《题僧院》,通过对东林寺冬日虎溪夜月和松枝戴雪等风物的描摹,表达一种持修之中闲逸、清雅的意境。诗曰:“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传印法师 
    俗姓吕,辽宁庄河人,原籍辽宁省庄河县。幼年因家教,信仰佛教。1947年在本县青堆子镇普化寺随崇仁法师研习佛学,1954年于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出家,1955年受戒,虚云老和尚授其为沩仰宗第九代传人。1960年9月,入学于中国佛学院,1965年毕业后复归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任典座兼副寺(出纳)。1966年9月,“文革”被遣至云山垦殖场城山分场种菜。“文革”后于1978年秋,应邀往诣浙江天台国清寺。1980年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往日本佛教大学进修三年并考察日本佛教教育。归国后,1984年任中国佛学院教务长。1987年任副院长,1994年8月就任东林寺方丈,1999年兼任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2010年2月3日当选中国佛教协会新一任会长。编著翻译有:《从远古到释尊家系》打印本,《佛陀传记文献》传印摘译自日?水野弘元着《释尊之生涯》增补版,油印本;《八相成道》 传印编述打印本;《法上部等四部派差别义》 传印编述,中国佛学院,手写油印;《佛教僧团组织》手写本;《六群比丘》传印编写,中国佛学院;《异学沙门——外道六师》 传印编写,1986,中国佛学院打印;《无着、世亲菩萨传》(兼论众贤论师),传印编,1987,手写油印;《龙树、提婆菩萨传》附录:1、附图:龙树龙宫取经考,参见《妙云集》22册,211页;《关于印度佛教史的分期》 传印,手写油印;《大月氏》 (贵霜王朝),传印编写,手写油印;《笈多王朝》 传印编写,中国佛学院打印;《笈多王朝》 传印编写,手写油印。
    
    1994年8月,东林寺迎请传印长老为该院住持
    东林寺之所以成为国内著名古刹,除了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外,与地处山水名区庐山,有着国内寺院不多见的山水园林关系很大。它地处大江之滨长江南岸,庐山西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常流。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寺内园林进行规划,避阴抱阳;松竹名花,荫檐侵阶;曲径通幽,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东林寺还是寺庙园林中寺外山水与寺内园林环境一体化的综合式园林的代表和开创者。慧远创建的东林寺,有意与庐山山水融为一体:既有山林型的自然美景,又有寺内的独立园林,将自然界的山水美景与寺内的人工构筑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寺院综合园林”这一园林美学类型。《高僧传·慧远传》描绘这所山林型寺院风景之美时写道:“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旁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裁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这座东林寺,既有香炉峰下自然美景,又辅以人工造景,“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构成了寺外山水与寺内园林环境一体化这种综合式景观。慧远在《东林杂诗》中细致地描绘了东林寺一带山水寺庙园林美景和居处其中的感受:“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当然,东林寺之所以成为国内著名古刹,除有着国内寺院不多见的山水园林这个独特的条件外,更与其中有着别的寺院(即使是一些著名寺院)更深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东晋以还,中国历代大诗人、学者、佛道儒代表人物如智顗大师、鉴真大师、陶渊明、谢灵运、唐太宗、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邕、柳公权、杜荀鹤、刘长卿、杜牧、周敦颐、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朱熹、王阳明、岳飞、康有为等都到过东林寺或讴歌过东林寺,或与禅门高僧慧能有过交往,或对其表达过仰慕之情。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陶渊明经常从同在庐山西麓的九江县沙河寓所,到东林寺与慧能谈禅说理,慧能送他和陆修静过虎溪的“虎溪三笑”已成为文坛佳话。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对此加以咏歌:用过一诗中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别东林寺僧》)。他在另一首《庐山东林寺夜怀》中还抒发了夜宿东林寺,面对水清月白的虎溪清夜,诗人与天地共生入冥的禅悟。慧远法师圆寂是,谢灵运闻讯,悲恸地写了著名的《远公法师诔》。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晚泊浔阳望庐山》中,描绘了他迫近东林寺的感受和对慧能的仰慕:“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杜甫亦有《留别公安太易沙门》:“隐居欲就庐山远,丽藻初逢休上人。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先蹋炉峰置兰若,徐飞锡杖出风尘”。白居易冒雪探访东林寺,与寺僧相谈甚欢,天色已晚,意犹未尽,索性留住寺中,继续围炉夜谈,并写诗《夜宿东林寺》以记此事:“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唐代鉴真也与东林寺有缘:唐天宝九年(750)春,鉴真第六次东渡,是时已双目失明。途经东林寺是曾在东林寺停留,与东林寺僧人智恩志同道合,最后一次东渡时即由智恩相陪共行,将净土教义传入日本。因此,东林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起过积极的作用。宋代名将岳飞也告诉东林寺僧,表示功成以后身退东林,要在白莲社静修:“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征灭土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作赤松游。殷勤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寄东林慧海上人》)唐?释怀悟?《莲社图》晋室凌夷帝纪侵,群英会集匡山阴。楼烦尖师挥麈尾,十八高贤争扣几。才高孰谓人中龙,反使伊人思谢公。烟飞露滴玉池空,雪莲蘸影摇秋风。
    江西派始祖黄庭坚也到过东林寺,盛赞白莲社和寺中白莲,写有《东林寺二首》诗二首。宋代最著名的还是苏轼兄弟与东林寺关系: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偕弟辙曾上过庐山,但没有到东西二林寺,故苏辙有《不到东西二林》诗:“山北东西寺,高人远永师。来游亦前定,回首独移时。社散白莲尽,山空玄鹤悲。何年陶靖节,溪上送行迟”。四年后,苏轼由被贬之地黄州量移汝州,路经寻阳特访庐山。首先到园通寺拜访他父亲以及弟弟苏辙的好友远慎禅师,然后与参寥和尚游西林寺和东林寺这次来,东西二林均已修复,所以他不仅向东林禅师献偈,同时在游西林寺时,还兴致勃勃,然地挥笔题就《题西林壁》那首千古绝唱。然后夜宿东林寺住下,与主持常总禅师(法名照觉)就“无情”二字,彻夜长谈,第二天一早他就呈上一偈。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法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
    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亦有首《远公讲经台》,表达对慧能的仰慕:“远公说法有高台,一朵青莲云外开。台上久无狮子吼,野狐时复听经来”。
    75、九江能仁寺
    能仁寺在全国有七座,湖北、浙江、江苏、四川、广东各有一座,江西境内也有两座:一座位于庐山北麓九江市内;一座在进贤县进贤县城北里许的尧城山。其中九江市浔阳区庾亮南路的能仁寺为江西名刹,九江三大丛林之一,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据《九江能仁寺同戒录》和《德化县志》载: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创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普通年间(502-527),后毁于兵燹。它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能仁寺旧名承天院,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后来被毁;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又重建。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禅师来院主持。他一面鸠工庀材,扩建殿宇,一面开堂示讲,传灯阐教,一时众如云集,承天院亦声名藉甚。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增建并改名铁佛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寺庙又因战火被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再次重建;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改承天院为能仁寺。明世宗万历元年(1573)重建了藏经楼。同治年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清代乾隆皇帝又赐给能仁寺《大清三藏经》,清咸丰年间(185l—1861)遭太平天国战火,寺院毁坏殆尽。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
    
    九江能仁寺山门
    能仁寺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九江市现有最大的古建筑群。寺院建筑整体依坡就势。寺内地势平坦,局部略有起伏。寺院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在中轴线上展开。纵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双阳桥、大雄宝殿、铁佛殿、藏经楼等建筑,寺内殿宇栉比,佛像庄严。其中大雄宝殿能仁寺内最具特色的建筑。砖木结构,单层重檐,八角高翘,朱柱回廊,显得古朴庄严。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尊木雕金佛像,威严安详,光辉普照。左右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形态各一,栩栩如生。
    能仁寺位于庐山北麓,濒临大江,甘棠湖在东侧大约500米。三面环坡,紫烟作屏。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整个寺院显得宽宏幽深。奇异奥寂,别有洞天,引人入胜。寺内原有“能仁八景”:大胜塔、石船、雨穿石、双阳桥、诲尔泉、铁佛、冰山、雪洞,现在大部遗迹尚存。其中大胜塔、石船,双阳桥、雨穿石为年代悠久的古迹文物。
    大胜宝塔    
    是九江市的标志。它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清咸丰三年(1853)被拆毁三层,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备巡道景福倡修。塔高42.26米,分七层六面,石凿成栱,砖砌牙檐。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六面楼阁式。塔门朝西,从第二层起,每层六面均有门,三实三虚。塔内有砖砌梯阶,可盘旋而上。此种塔梯结构在我国众多的古塔中,仅为一例。登塔眺望,匡庐雄姿历历在目,浔阳风光尽收眼底。
    
    九江能仁寺大胜塔
    飞来石船
    位于天王殿东侧的水池中。 石船槽状,长一丈五、宽尺余,侧面有铭记,凿于北宋庆历六年。起源于“铁佛渡江”这一佛教传说:相传宋哲宗元祐年间,寺僧梦见一面目奇古的铁佛托梦于他,将乘石船浮江至浔阳。次日寺僧至江边迎接,果有铁佛乘石船泊岸,遂找人搬入寺内供奉。现飞来石船放在天王殿东侧的水池中,船上坐一赤膊跣足,面貌奇古的铁佛。铁佛,生铁铸就。文革中被毁,现置于石船中的铁佛,是用水泥雕塑而成。     
    双阳桥
    位于新旧天王殿之间,为一座三孔拱桥。它跨于人工开凿的放生池上,造型平稳简雅。池周围有石栏。桥将池分为东西两半。相传每当夕阳西沉,立于池东可观赏到池中有双日倒影,故得此名。双阳桥据传建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3),后来僧人在天王殿迦依泉开凿一长方形放生池,面积240平方米,深3米,池上有三孔石桥一座,石刻雕栏,飞龙走兽,花草卷纹盘刻其上,池水清澈,游鱼可数。 
    雨穿石
    位于大雄宝殿石廓檐下的花岗岩石,呈长方形。长、宽二尺余,高三尺。正面雕有云头花饰,底部有铭文,为北宋庆历三年所凿。上面一漏斗形洞穴,相传因久置檐下为雨水滴成,故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