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钦州坐落于广西北部湾畔,这里盛产的坭兴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制作工艺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钦江岸边的坭兴村里,坭兴陶大师陆景平的工作室典雅别致,错落摆放的陶瓷工艺品造型各异、古色古香。 陆景平1960年出生于陶都钦州,因为父亲爱好画画,年幼的他耳濡目染,渐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展现出较高的绘画天赋。17岁那年,高中毕业的陆景平被安排到农村插队,白天在野外劳作,晚上便挤出时间自学画画,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坭兴人”埋下了伏笔。 插队两年后,身怀画艺的陆景平被钦州县坭兴工艺厂相中,成了厂里的一名工人。此后,他又通过考试获得了在江苏宜兴陶瓷工艺学校学习的机会,这让他真正成了陶瓷创作的“内行人”,艺术领悟能力和创作水平大大提高。 “坭兴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选择陶土到作品设计,再到拉坯、烧制、打磨等,共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多讲究。”陆景平说。 陶艺人要想制成品质上等的坭兴陶,选择陶土和加工泥料不能有半点马虎。钦江东西两岸分布着当地特有的紫红色陶土,这就是坭兴陶的制作原料。东泥软而细,西泥硬而实,以东泥为肉、西泥为骨,按6∶4的比例混合,加入两倍的水,再将泥浆中的杂质和水过滤,留下最为纯净的泥料。泥料置于空气中,慢慢氧化“变熟”,便拥有了极强的可塑性和柔韧性。 “制作泥料一定要按部就班,若其中含有一点杂质或是氧化时间不够,都有可能导致坯体在烧制时裂开或破损。”陆景平说。 泥料制作是“坭兴人”的基本功,真正高下立见的是他们对作品的创意设计。陆景平常说,设计是赋予陶瓷灵魂的过程,也是手艺人对文化的感知领悟和艺术表达,他也一直致力于将广西少数民族元素融入作品中。他创作的“骆越神韵”“壮乡腰鼓瓶”和傩面陶罐系列等作品,灵感都源于壮乡的特有文化。 对于陶艺人而言,每一个坭兴陶成品似乎都留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如含有气孔等,没办法实现完美。为了少留缺憾,陆景平在设计作品时总是苛求再三,画图时反复思量,把每一个附件、每一个细节都安排细致周全。 设计完成后,陆景平就会按照已有的设计方案进行手工拉坯,并对坯体进行修整。此后,他用笔将设计好的文案画在坯体,再用刻刀在坯体表面刻画出凹凸的形象。坭兴陶的泥料里未添加任何颜料,但在烧制时,一些坭兴陶会发生“窑变”现象,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颜色和纹理,如古铜、天蓝等。“窑变”是可遇不可求的,坭兴陶也因此也是“一件在手,绝无类同”的。 坭兴陶的创作是孤独又漫长的过程,也是陶艺人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多年来,陆景平孜孜不倦地对坭兴陶工艺进行上下求索。在他看来,坭兴陶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中的一块艺术瑰宝,更是钦州文化的“烫金”名片,当代陶艺人就应该做好“护坭”使者,让这种文化更好地流传下去。 “如何让坭兴陶传统工艺充满新的活力?不但要赋予它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还要融合一些具有时代背景的元素,要‘新老结合’地传承下去。”这是陆景平多年来的心得。 2013年,陆景平被广西文化厅等部门联合授予特别成就奖,他在投身创作之余,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坭兴陶的发扬和传承上。他不仅收了十几个徒弟,还在广西几所高校担任陶艺实践基地的讲师和客座教授,引导更多的年轻人知悉和喜爱陶艺。(本报记者 王云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