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苏州相城区冯梦龙村参观 资料图片 以“研究冯梦龙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2016福建冯梦龙高峰论坛日前落下帷幕。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王凌已年逾古稀,他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热情,推动福建冯梦龙研究走过了30多个不平凡的春秋。 重新评定“三言”的俗文学地位 冯梦龙,苏州人,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家,曾在崇祯年间担任过4年的福建寿宁知县。《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他的代表作品,又称“三言”。 王凌是福建冯梦龙研究的领军人物。早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他就读过冯梦龙的“三言”,当时脑海中留下的是冯梦龙风流倜傥的形象。1982年,时任福建电台记者的王凌到寿宁县采访,发现寿宁县刚刚从日本上野图书馆获得了冯梦龙所著《寿宁待志》的微缩胶卷本。喜出望外的他立即借阅了这本书。在《寿宁待志》里,王凌发现冯梦龙在为人、为政方面都极有建树。于是,他撰写了《寿宁待志》的研究论文,并在国内刊物《文献》上发表,以此揭开了他研究冯梦龙的序幕。自此之后,王凌的生活与冯梦龙紧紧连在了一起,福建与冯梦龙的缘分也越走越近。 学术界对冯梦龙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20世纪80年代初,冯梦龙尚未得到公正评价,《辞海》(第2版)维持对冯梦龙的负面评价,国内学术界对冯梦龙研究持观望态度。王凌认为,应该正视冯梦龙“三言”的文学史地位。在他的积极策划、牵头组织下,1983年福建宁德地区成立全国首个研究冯梦龙的地方学术团体——“闽东冯梦龙研究会”。1984年,福建省作协召开“冯梦龙诞生410周年及任闽知县350周年纪念会”,王凌在会上明确指出:“三言”代表了冯梦龙创作的最高成就,“三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第一次把以手工业者、小贩、中小商人及其妻女为主的城市平民,作为正面人物写入作品,成为我国明清时期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是前无古人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冯梦龙首次让市民阶层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翁,站在了文学舞台的中心位置。”海峡文艺出版社编审、文艺评论家陈小培认为,王凌的观点应该是迄今为止对“三言”及冯梦龙的最准确评价。王凌的观点得到当时的福建省文联主席许怀中、省作协主席郭风、省作协秘书长陈侣白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文学报》随即刊载其发言。 1985年,全国首届冯梦龙学术讨论会在福建宁德举办。1992年,王凌出版了冯梦龙研究专著《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并在全国学术大会上发表长篇论文《冯学研究七十年》,标志着福建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发现冯梦龙的“为政之道” “为被历史埋没的英才鸣不平的,往往首先来自于主流学界之外的草根。”王凌说,自己研究冯梦龙,是半路出家,只能算“草根”学者。 草根有草根的韧劲。30多年来,以王凌为领军人物的福建冯梦龙研究群体,立足现实,直面历史,不断把冯梦龙研究引向深入,在为冯梦龙的文学成就“平反”之后,又接连对他的“勤廉”思想与“无讼”理念研究取得突破。 在4年的寿宁知县任期中,冯梦龙展现了爱民、公正、清廉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和正直士大夫的操守。福建学术界认识到,研究和发掘冯梦龙廉政文化,对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014年,福建寿宁举办了“2014福建寿宁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首次从廉政文化的角度研究冯梦龙并取得进展。当时,王凌从剖析冯梦龙《寿宁待志》入手,详细考察了冯梦龙主政寿宁的所作所为,发表了《末世廉吏冯梦龙》一文,详细地论述了他的“为官之道”“为令之苦”和“为人之本”三方面,为冯梦龙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2014年,王凌与原宁德地委书记吕居永到寿宁县法院调研,写出《依托梦龙文化,提升无讼理念,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贡献》的调研报告,引起福建省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王凌结合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的司法实践,对儒家“无讼”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撰写并发表了《小议“无讼”》和《冯梦龙实践“使无讼”的价值》等冯梦龙法治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今年,他又执笔写出《冯梦龙司法实践及法制理念的当代价值》的长篇论文,在2016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的《社会周刊·法治》版上发表。文章总结了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司法实践的特点,梳理出冯梦龙的4大法治理念:“一念为民之心”的内在动力,“不求名而求实”的处世作风,坚守“廉政自律”的道德规范,实行综合治理的施政纲领。 冯梦龙法治文化的实践和理念,对当今司法实践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近来,寿宁县法院运用冯梦龙“使无讼”的法治理念,创建寿宁“无讼”新机制,令冯梦龙法治文化焕发了新活力。 让“冯学”生根发芽 王凌的脑袋中有想不完的课题。“目前,亟须探讨‘冯学’取得重大突破的规律。”这不,刚刚参加完2016福建冯梦龙高峰论坛,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又忙开了。 王凌认为,“冯学”研究在不断突破中找到了自己的根,又在当代发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华丽篇章。2015年12月,福建省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与福建江夏学院挂钩,在该校设立冯梦龙文化研究所,成为全国高校首例。该校创意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从冯梦龙文化中挖掘灵感,设计开发了一大批冯梦龙文化创意产品。 王凌告诉记者,为深植冯梦龙研究的“文化之根”,目前,福建学者正全力开展“1316”工程。“1”是指不断推动冯梦龙研究有一个大的突破。“3”是指先后在通俗文艺领域、廉政文化领域、法治文化领域推动冯梦龙研究取得突破并不断扩大战果。“16”是指要进一步解开冯梦龙一生的16个谜,即“身世之谜”“入城之谜”“科举之谜”“青楼之谜”“采风之谜”“爱情之谜”“转折之谜”“社友之谜”“编撰三言之谜”“创作戏曲之谜”“投身出版之谜”“转而出仕之谜”“四年寿宁之谜”“十年退休之谜”“反清复明之谜”“魂归何处之谜”。“这‘1316’工程就像是一颗颗种子,将进一步推动冯梦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生根发芽,直至根深叶茂。”王凌这样说。 如今,自称“草根”学者的王凌,却被“冯学”界称为“冯梦龙的异代知音”。“这样的称呼,可谓恰如其分。”陈侣白说,“30多年前,王凌勇敢地肯定了冯梦龙及其‘三言’的历史地位。如今,福建冯梦龙研究在他的引领下,不断前行,并且硕果累累。”(本报记者 高建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