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其它 >

节气·民俗·大暑:冰荔枝、热羊汤,祛病延年晒伏姜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熊慕东 参加讨论

    
    
    
    大暑吃仙草
    
    大暑喝羊肉汤
    
    浙江台州大暑送“大暑船”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作为一个气温类节气,炎热的大暑,日照强,雨水多,生机勃勃,孕育着丰收。大暑期间是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的收获季节。讲究怡情健身的中国人在每年的这个节气里,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日子里调养身心。
    吃凉:荔枝凤梨烧仙草
    大暑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
    先说第一种,吃凉性食物消暑。如广东很多地方都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所谓“吃仙草”中的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是一种消暑的甜品。由于其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所以被誉为“仙草”。烧仙草有冷、热两种吃法。
    烧仙草也是台湾的名小吃之一,当地在大暑还有吃凤梨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有败火的作用,再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另外,大暑前后台湾地区的民众还要过“半年节”。大暑期间适逢农历六月十五,是全年的一半,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则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最过瘾的吃法莫过于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喝热:馍馍就着羊肉汤
    不光吃凉,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比如,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山东不少地区的民众,比如枣庄,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又叫吃伏羊。
    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值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这个时候,夏收忙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了。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光自己吃,还得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孩子回娘家,吃新馍,喝羊肉汤。
    好,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落后啊,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就这样,吃伏羊便成了一方民俗。
    温汤羊肉是福建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一般做法是: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桌。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
    有营养学家对大暑吃羊肉进行过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有益健康。
    晒姜:暑热晒出好食材
    大暑有着一年中最热烈的阳光,让人避之不及。这样极致的酷热,也催生出水分蒸发后的美味。晒豆角、晒辣椒、晒咸菜……这些食材只要天气好,晒上一两天就行了。但有一种食材,得从大暑一直晒到出伏——晒伏姜。
    大暑期间,在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地区,房顶、露台、前坪,经常可以看到一块块的老姜在享受“日光浴”。
    对于生活在农村里的人来说,传统的晒伏姜,就是把姜往瓦屋顶上一丢,掉到瓦槽里,也就了事了。不过,现在即便在农村,瓦屋也越来越少,这时老姜就只能放在能沥水的各种簸箕中,或者用棉线穿成一串,吊在屋檐下。在此之后,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露湿,一直到末伏的最后一天。
    到那时,因为缩水了一大半,只用手轻轻一掰,伏姜就会断裂开来。咬上一口,姜块就变成了粉碎的状态,完全没有生姜那种坚韧的丝状纤维和浸润的汁水。姜块此时已经变得异常泼辣,是发汗的佳物。
    生姜性暖,被暑热暴晒之后变成大热的食材,正好可以给着凉的人救救急。一块伏姜吃下去,暖胃、发汗,捂着被子睡到天亮,一场可能即将来临的感冒就这样避免了。有人说,这三伏天里的恩物,在三九严寒中给人带去了温暖。晒伏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冬病夏治的一种表现。
    送暑:送走瘟疫保平安
    大暑送“大暑船”,这个民俗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清朝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期为甚,人们以为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更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这船就是大暑船。意思很明显,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大暑船一般长约15米,宽约3米余,船内设有神龛、香案,载有鸡、鱼、虾、米、酒等食品与桌、椅、床、榻、枕头、棉被等用品。大暑船造成后,须在大暑节前数日,延请和尚做法事。船由一两名船老大驾驶到椒江口处,然后船老大改乘所带之小舢板回来,让大暑船趁落潮大水,飘向茫茫大海。船只必须飘得无影无踪,才是大吉大利。
    今天,当地仍然延续着这项活动。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
    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