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中外交流 >

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

http://www.newdu.com 2017-11-30 中国文学网 [泰]黄汉坤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之一的中国古代小说随着中泰两国人民的密切来往流传到了泰国。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承、汉文文本和泰文译本几种,汉文文本多有流失,目前主要收藏在泰国国家图书馆塔瓦苏吉分馆;在出现了泰译本后,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才达到高峰。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泰国传播 汉文本 泰译本
    中泰两国有几千年的友好交往史,目前可知的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最早在明代,也就是在中国古代的长篇白话小说成熟之后。传播方式之一:口传
    口传是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之一,早期定居于泰国的华人也是以口头方式介绍与传播优美而灿烂的中国古代小说给自己的子女、同乡和亲友。
    一、家族传承
    虽然许多中国人选择漂洋过海移居泰国,但其对家乡的情感特别浓厚,在农闲或休息的时候,常常以在中国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和文学教导其子女。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神话为题材的,如《三遂平妖传》、《西游记》、《济颠禅师语录》、《牛郎织女传》、《封神演义》、《天妃济世出生传》、《四游记》、《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关帝历代显圣志传》、《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等。泰国华人不仅通过口传方式把中国流传的古代小说介绍到了泰国,也把家乡所信奉的神祗介绍给了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对中国的神灵有所认识,以示感恩,这也是在泰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里都有中国华人神庙存在,且兴盛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他们必讲的重要话题,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汉通俗演义》、《东汉通俗演义》、《东周列国志》、《东西晋演义》、《隋唐演义》、《五虎平西前传》、《两宋志传》等,因为能使子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更多的认识,以不忘本,又能够以史为鉴,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同时也使家族之间的感情有所加深。正如许珏在《口承故事论》一书中提到:“在家族内部进行的讲述活动,不论作为长辈的讲述者有意地利用故事对后代进行教育,还是没有这种自觉的意识,讲述活动本身都起着加强亲族感情的作用,都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很多主要由家族传承培养起来的故事家,尽管过去几十年,他们都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故事是由哪一位长辈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讲述的,故事和原来讲述它的亲人以及他自己的生活,在他的感情上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二、集体讲述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的中国古代小说能在泰国得到传播,与华人社团有着密切关系。早期移居于泰国的华人,大多以一村一乡的集体移民为主,因为在迁徙的途中能相互照顾,在异国他乡的泰国定居后也同样能相互帮助。所以,他们在泰国定居后不久就建立了“同乡会馆”、“同姓会馆”、“同行公会”、“宗教和慈善社团”、“文化教育社团”等,变成了旧侨民和新侨民相互认识、沟通、帮助与学习的组织,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泰国传播的组织。故此,华人社团分布在泰国各个重镇、乡村,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华人社团,也就有中国文化的传播。
    华人社团有长幼之分,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长者以自身的经历与民族的历史相结合教导后者;后者为了了解祖国和祖先文化,向长者请教,其中有不少话题与中国古代小说相关,尤其是民族英雄故事,如《杨家府演义》、《说岳全传》、《包公图公案》、《薛仁贵征东》等,也有讲述以神话为题材的小说,其目的一个是提高新侨民对祖国的热爱,一个是对其家乡神灵的尊敬。
    综上所述,家族传承和集体讲述是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最为原始的方式,使移居于泰国的华人与新一代的华裔从中认识到悠久且古老的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历史演义、神话和以民族英雄故事为题材的古代小说。
    传播方式之二:戏曲
    在异国他乡的泰国华人早期也是通过戏剧戏曲方式认识中国文学、历史、文化的,尤其以潮剧、粤剧、闽剧为主,因为泰国华人大多以广东、福建、海南移民为主。
    一、潮剧
    潮剧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据《潮剧志》所载:“据英国人布赛尔和法国人范华烈·卢贝尔等人的著作以及泰国方面的材料,暹罗大城皇朝末期(1767年前),潮州戏到了暹罗;·布赛尔还记叙1685至1688年在宫廷宴会中用以招待法王路易十四的使节。”剧目除了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的剧目和文明新戏外,大量还是中国传统剧目,共收集到一千三百多个。根据中国古代小说改编的剧目主要有《火焰山》、《包公会李后》、《狄青取假旗》、《杨家将救驾》、《罗通扫北》、《斩韩信》、《薛仁贵征东》、《哪吒》、《程咬金娶妻》等等。
    二、粤剧
    粤剧是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泰国流传最迟不会晚于清咸丰年间,因为中泰文化交流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而明清至民国初期是移民的高峰期,许多江南沿海一带的子民,漂洋过海,在外谋生,故把粤剧传播于泰国。粤剧在年头迎神、年中祭鬼、年尾酬神等重要宗教节日均有演出,为了助兴,以获得神灵的欢心和庇佑。在泰国流传的粤剧亦是如此,而粤籍人士在泰国唐人街建立的泰京广肇会馆和粤人神庙均是粤剧在泰国的传播地点,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传播的重要之地。粤剧是古老的剧种之一,所以传统的剧目也相当丰富。《二取珍珠旗》、《七擒孟获》、《八仙闹东海》、《三合明珠》、《五虎平西》、《孔明借东风》、《正德下江南》、《宋江夜走沧州》、《岳母刺字》等等,都是从中国古代小说改编成的。
    三、闽剧
    闽剧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泰国流传也比较早。1602年,乘荷兰船只到达泰国北大年的英国人史密斯曾就闽粤古剧在那里演出的实况,在《1600—1605年约翰·史密斯马来亚历险记》中写道:北大年“华人富商合献其服装鲜明之戏班,于街头建台,公开表演古剧。此项表演,其特点在于优伶行头之刺绣华丽,在彼辈歌喉之响遏行云,而尤其在不绝之击大铜钹而益以科白”。由中国古代小说改编的剧目主要有:《杨门女将》、《卧龙岗》、《紫玉钗》、《梁山伯与祝英台》、《空城计》、《陈世美》、《妈祖娘娘》等等。
    四、琼戏
    琼戏是海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虽然没有潮剧在泰国那样盛行,但流传情况比粤剧好。这由于泰国多半有钱的侨商是琼州子民,于是琼剧受到一定的爱戴与盛传。此外,琼剧和潮剧有着渊源关系,据《海口舆地志》和海口福建会馆碑志均有“闽广大船停泊白沙律……常有潮广剧演唱”的记载。因此,琼戏在泰国除了琼州侨民爱看之外,其他侨乡也很爱听。
    中国小说能够借助于潮剧、闽剧、粤剧和琼剧在泰国流传,与移民群体故乡的信仰、风俗密切相关。泰国华人经常要表演家乡戏曲,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1.岁时节令,春节、上巳、端午、中元、中秋,以及冬春祈年、夏秋报赛等;2.跟社区祭祖有关的祀日;3.淫祀,即名目不正、不列祀典的祭祀,品类杂多,如对土地神、灶神、海神等神灵的祭祀,对已死的先贤、圣哲、名人、骠将等的祭祀;4.不定期的喜庆婚丧活动和驱疫求神活动,如疾苦、天灾、时疫、新庙庆成、佛像开光,酬神
    还愿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总少不了表演各类乐舞或戏剧,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也正是因为中国南方诸省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借戏剧戏曲的流入而得到了传播,使华人寺庙、祠堂、会馆成为中国小说在泰国传播和发扬之所在地。
    传播途径之三:文本
    一、汉文文本
    中泰交流年代久远,两国人民亲如兄弟。无论两国政府间的往来,还是百姓间的来往,都有助于汉文文本的传人,其中也包括中国古代小说在内。中国古代小说典籍何时传人泰国不甚了然,经翻阅史料文献发现,明朝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典籍已流传于泰国,如《明太宗实录》卷三十四载,永乐皇帝曾把《古今烈女传》百本赠送给当时的泰国国王。
    明代时期由于朝贡贸易的兴盛和航海技术的先进,泰国政府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遣派官员到中国国子监学习,其主要为了培养翻译语文和精通中国文化人才。如《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七,载:“(神宗洪武)三年,高丽遣其国金涛等四人来学。次年,涛成进士归,自是日本、琉球、暹罗诸国皆有官生人监读书,朝廷辄加厚赐,并给其从人。”这些泰国派到中国国子监学习的官员学成回国时,有意无意便把自己曾经学过的汉语教科书以及当时在市面流传最广、贴近百姓生活的小说带到船上阅读,消遣时间,到泰国后又把它们介绍给同乡和当地人民。
    另外,藏于泰国曼谷(塔瓦苏吉)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古代汉文典籍的封面上,我们还发现“购于星洲”、“购于槟城”、“购于棉兰”、“购于宋卡”等字迹,故可断定这些中国古代汉文典籍除了中国政府赠送和留学生带回之外,有一大部分是通过书籍贸易形式传到泰国的。正如同潘建国所说:中国古代典籍传人东南亚的途径,主要有中国政府赐赠、东南亚人士来华购买及书籍贸易等三种。稗官野史乃属不登大雅之物,在中国本土原为禁毁对象,自不能列入赐赠范围。因此,明清通俗小说传人东南亚的途径主要就是后两种。”另,素甘亚·苏班塔在《布拉德利医生与泰国报刊业》中说:“尤其在佛历2358年(公元1815)之后的二十年里,新加坡和马六甲等地是东南亚的印书重地……也是刊印和交流汉文书籍和报纸的中心。”星马两地与泰国相邻,来去较为方便,所以较多的泰国商人到这些地方购买与交换汉文典籍,于是中国古代小说等典籍便由此途经传人泰国。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小说典籍大致在明朝前期始传人于泰国,此时正值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或称大城王朝时期(1350~1767),泰国的封建制度渐趋完整,但朝廷内部处于混乱的状态,因为阿瑜陀耶王朝是由乌通、班普銮、素可泰等团体所组成的中央政府,所以各个团体都想掌握政权,因此篡位的局面,屡见不鲜。此外,又经常与邻近的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发生冲突,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最后缅甸军队在公元1767年攻破阿瑜陀耶京城后,放火烧了7天7夜。因此,中国古代小说典籍在此次火难中全部被烧毁,幸存的典籍也在混乱中失散。另有其他人为因素造成中国古代小说汉文典籍受到遗忘与摧毁:1.泰国本地人不懂汉字,故不把汉文典籍视为尊贵之物。2.早期流寓于泰国的华人文化背景较为低下,文盲占大多数。虽然有精通汉字的人亦在移民热潮中,愿往泰国新建家园,但其占少数。无论是文盲或精通汉字的华人,他们往往在泰国定居之后都跟当地女子通婚,数代后之华人渐渐地淡忘了汉语,所以汉文典籍渐渐也被遗弃,其中也包括中国古代小说在内。3.曼谷是泰国华人居住最多的地区,早在吞武里王朝建立之前,华人聚居于曼谷莲港一带,后来,吞武里王朝(1767~1782)建立于附近,华人也就迁移到对岸柴珍码头。不久,节基王朝或称曼谷王朝(1782~)灭吞武里王朝之后,第一世皇下令筹建新京,从吞武里迁到对岸,并在柴珍码头附近修建新皇宫,遂将华人迁到城区的东南方,也就是迄今的三聘地带,泰国唐人街地区。多次的搬迁也是造成中国典籍从中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4.20世纪50年代,泰国政府下令严管华文教育。1960年泰国政府公布了《发展国家教育方案》,规定华校必须在三年内减少中文教学时间,民办华人小学只能开办到四年级。到同年底,泰国华文学校仅剩一百多所。由于华校大量减少,从60年代到80年代,支撑泰国华文教育的只剩下几百个人数不准超过七人的“华文家庭班”。因为华文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国典籍也受到制约。曾经藏有古代汉文典籍的人个个都提心吊胆,怕被当时的政府视为反革命,是共产主义的代言人,为保身不得不把这些书籍焚毁。
    综上原因导致泰国目前存有的中国古代汉文小说典籍少得可怜,仅有位于曼谷三信路的(塔瓦苏吉)国家图书馆藏有。泰国曼谷(塔瓦苏吉)国家图书馆是全泰国年代久远、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大型图书馆,现藏39部明清两代的中国古代小说,按照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小说26部,侠义公案小说4部,神魔小说7部,世情小说2部,绝大部分都是在清代年间刊刻出版的。(详见文后附表)
    二、泰译本
    中国古代小说很早就传人到了泰国,但由于语言上的障碍,造成原有在市面流传的汉文本中国古代小说未受到泰国本地人的重视。直到泰译本的出现,为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生根,茁壮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作为曼谷王朝开国君主的拉玛一世,面临着安邦定国的历史使命。为了摆脱战争和纷乱,借鉴外国文学精华,以开阔国人的眼界,能从中吸取各种治国用兵之道和人生哲理、道德规范,拉玛一世在位期间(1782~1809)有三部外国文学被译成泰文,两部中国文学《三国演义》、《西汉演义》和一部孟族文学《拉查提腊》。
    从曼谷第一世王(1782~)至今,无法确切地统计有多少部中国古代文学被翻译成泰文,但能知其来历且影响比较大的有59部。按泰国曼谷王朝各个君主的年代划分,第一世王时期(1782~1809)译有:《三国》、《西汉》,2部;第二世王时期(1809~1824)译有:《列国》、《封神》、《东汉》,3部;第四世王时期(185l~1868)译有:《西晋》(《西晋演义》)、《东晋》(《东晋演义》)、《南宋》(《南史演义》)、《隋唐》、《南北宋》(《南北两宋志传》)、《残唐五代》、《万花楼》(《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五虎平西》、《五虎平南》、《说岳》、《宋江》(《水浒传》)、《明朝》(《云合奇踪》),12部;第五世王时期(1868~1910)译有:《开辟》(《开辟衍绎通俗志传》)、《说唐》、《扫北》(《罗通扫北》)、《薛仁贵》(《薛仁贵征东》)、《薛丁山》(《薛丁山征西》)、《英烈传》(《续英烈传》)、《游江南》(《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小红袍》(《海公小红袍全传》)、《大红袍》(《海公大红袍全传》)、《岭南逸史》、《明末清初》(《新世鸿勋》)、《西游》、《包龙图公案》、《大汉》(《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三国因》,15部;第六世王时期(1910~1925)译有:《西游记——向西天取经》、《元朝》(《再生缘》)、《武则天》(《武则天外史》)、《薛刚反唐》、《七侠五义》,5部;第八世王期间(1935~1946)译有:《白猿传》、《水浒传》、《金罐里的花》(《金瓶梅》),3部;第九世王期间(1946~)译有:《金瓶里的梅花》(《金瓶梅》)、《新版三国》、《完整版三国》、《完整版包文拯》、《西游》、《聊斋志异》、《新译版三国》、《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红楼梦》、《半夜前之博士》(《肉蒲团》)、《女白蛇精》(《警世通言》)、《女白蛇怪》(《警世通言》)、《公平之神包文拯》(《龙图公案》)、《拜请喝杯:喝酒、吃肉的奇怪罗汉故事》(《济公全传》)、《完整版包文拯》、《波耶波罗耶》(《聊斋志异》)、《全版三国》、《列国》、《罗贯中版三国》,19部。从以上59部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发现有35部是历史小说,9部侠义公案小说,7部神怪小说,4部世情小说,1部传奇小说,3部白话短片小说集。大致分为全译本、选译本和节译本三种。《三国演义》的泰译本就出现了《三国》、《新版三国》、《完整版三国》、《新译版三国》、《全版三国》、《罗贯中版三国》六种版本之多。《龙图公案》出现了《包龙图公案》、《完整版包文拯》、《公平之神包文拯》、《完整版包文拯》四种版本。《西游记》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版本。《东周列国志》、《金瓶梅》和《聊斋志异》同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版本。《警世通言》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也译有两种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起名往往要与中国朝代(即朝代编年体式演义)、历史人物(即人物纪传体演义)或时态、大事背景(即大事本末体演义)有关,而多部泰译本常常不按照中国原有的名字译成泰文,造成非常混乱、难以辨认的局面。
    我们发现,在第八世王之前的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均以历史演义、讲史题材的小说居多,但在第八世王之后的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转向了世情小说,虽然,世情小说只在一小部分人的圈内流传。另外,由于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的传入,也带动了侠义公案小说《龙图公案》热,在同一时间内推出不少于7部,但随着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的下台,一股“包热”也全部瓦解,抵挡不过全面盛行、老幼皆知的武侠小说。所以说今天泰国文坛已经不是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之年代,则由金庸、古龙、黄易等的中国武侠小说取代之,进入了武侠小说的新世界。
    原载:《社会科学战线》 2006年第4期
    转自: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x?id=192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