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福州路上的上海古籍书店在举办“世界中国学”书展,特地前往,果然大有斩获。捧回家后浏览一过,大体可分三类,庶几反映出书展的题材结构。 一是海外“上海学”研究成果的最新译述,[美]魏斐德《上海警察》和[法]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均为上海古籍版“上海史研究译丛”的最新面孔,各从一个侧面再现了近代上海在百年间城市社会的变迁过程,资料丰赡,治学方法上也很独到(另有[美]贺萧的《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人民版)。这套译丛是上海史专家熊月之教授牵头的上海社科院重点学科项目,熊月之和周武编述的《海外上海学》,宜是重要的参考读物。 二是海外汉学家关于中国文化影响和研究的名著译述,如[法]索安的《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法]费琅的《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均为中华书局),以及又添新品种的“大航海时代丛书”(东方版)等。还买到了刚上市的朱政惠教授的新作《美国中国学史研究——海外中国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古籍,2004.8),行文间时时站在一个中国史学史专家的角度上,抒发深慨,像这种“贴肉”的好书真是太难得了。 三是不同时期的外国人在中国的生存状态和亲历观感,如[法]李明著《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大象,2004),作为一个法国耶稣会士在华期间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该书于17世纪末期在欧洲引起轰动,重版多次并被译成多国文字。18世纪起被列为禁书,直到20世纪末期才重见天日,被译成中文还是第一次!再如出自葡萄牙传教士之笔的《中国新史》(大象,2004),以一个欧洲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感知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其所提供的“现场报道”弥足珍贵。此外,尚有[俄]米·瓦·阿列克谢耶夫的《1907年中国纪行》(云南人民)、[英]阿·立德夫人的《我的北京花园》(北京图书馆)、[法]老尾克的《一个番鬼在大清国》(山东画报)等,还增添了图文并茂、装帧时尚的特色。不过细读之下,也发现一些译述上的不足,盖因对清代历史与文化不太熟悉之故。 (文汇读书周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