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本草纲目》是本医书,但仅仅是这么简单吗?读过之后,发现了太多惊喜。 以前总以为《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经过多年考证研究凭借一己之力写出的。现在知道,它是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近三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如凡例中李时珍自己所言: “《神农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药一倍,随品附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虽存,旧额淆混,义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三品书名,俱注各药之下,一览可知,免寻索也。” 由此可见,中医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剔除谬误,接近真理,逐渐充实并不断完善。《本草纲目》,一个“草”字让我从知道它以来就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一本满载植物的书。采药采药,印象中有一位老爷爷背着竹篓穿行于悬崖峭壁搜寻那些稀有的药用植物。中草药中草药,让我相信中草药就是一株一株长在地上绿油油的不起眼的植物。就这样,一个错误观念就在我的潜意识里由模糊到清晰最终成型。 若不去读《本草纲目》,这种错误观念极有可能伴我度过余生。虽说这种观念不大可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影响,但现在看来,若不去纠正它,终究是个遗憾。 第一次看《本草纲目》的目录,满眼望去发现并非一片青葱之色,更多的是惊异。看到目录里有水有火,有禽有兽,龟鳖龙蛇,服帛器物,最后第五十二卷,人也入药,真所谓“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 感慨中医的博大,一切皆有可能。之前的错误认识也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中医的全新认识。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实至名归。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史大师李约瑟博士称赞:“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阅读中,很有意思的是李时珍对各种收录之物的分类。分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五行思想以及对待自然天人的哲学态度: “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就是李时珍所说的“通列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 以纲挈目,是《本草纲目》的体例,纲为大目为小,在书中的不同层面,有着许多纲目之间的包含关系:“部类”是一种;言及具体一物时,“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这又是一层纲目关系;而该物和它的衍生物又构成了一层纲目关系,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标粱为纲,而赤、黄粱米皆列为目之类”。正是通过这样的以纲挈目,书中内容层层相接,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本草纲目》在介绍各种药材之前,还专门有一个大部分是论述人体生理、药理药性、用药禁忌、治疗方法等中医理论的,这就是中医的玄妙所在吧,它不仅是用药来治病,更是用哲学来治病。 中医眼中,人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人和自然是平等的。自然中的阴阳五行,气象万千,人体内同样也存在着。于是他们就用思考自然所获得的哲学来思考治疗人体的疾病,这就是天人合一。 读一本书,某种程度也就是在读作者本人,书是作者生命的延续。当我读《本草纲目》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仿佛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经历他的故事,聆听他的教诲,感悟他的精神。 “今俱考证分别归并,但标其纲,而附列其目……”“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药有数名,今古不同,但标正名为纲,余皆附于释名之下,正始也。仍注各本草名目,记原也……”“唐、宋以朱墨圈盖分别古今,经久讹谬。今既板刻,但直书诸家本草名目于药名、主治之下,便览也……”“诸家本草,重复者删去,疑误者辨正,采其精粹,各以人名,书于诸款之下,不没其实,且是非有归也……” …… 不需要查阅资料,不需要听别人介绍,书中寥寥数语马上给你呈现一个不经任何粉饰的最最真实的作者。 在《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中,李时珍详细介绍了他所引用的历代诸家本草(包括作者本人和成书经过),并且将自己所引用过的著述分成“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等,并一一列出,足足有数十页之多。李时珍还将诸家本草中他所引用的每一家的药物数目进行了统计,作为“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单独列出,足见他对前人成果的尊重。 严谨,细致,有条理,有原则,正是这样的精神,铸就了这部“东方药物巨典”。 读《本草纲目》是一次阅读的体验,同时又是一次再发现的过程,它是一个契机,让我认识了许多朋友,并且感悟到本草之外的很多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