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公园:不可忽略的民俗文化新空间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节日民俗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历代传承至今的传统年节民俗,如春节逛庙会,上元节闹花灯,清明节踏青、插柳,端午观看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赏菊。另一种则是随着城市居民对具有文化内涵的空间需求越来越多,应运而生的一些符合民族特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节庆。
    公园也因此成了一种新的民俗文化空间。
    公园之所以能形成新的民俗文化空间、成为新的民俗活动聚集地,不仅因为策划者发起的活动主题与传统节日呼应,还因为巨大的游客量,显示出由民众集体创造的民俗文化空间的吸引力。
    尤其是北京的历史名园,更聚人气,是重要的民俗活动聚集地。像今日的玉渊潭公园,原称钓鱼台,从辽代开始,就是民俗活动的理想去处。到了明代,甚至形成了重阳时节到钓鱼台登高的风俗。虽然京城四郊均有登高习俗,然而“登高,吃烤肉、饮白酒助兴者,以西郊钓鱼台之游人为盛”。钓鱼台的登高活动除烧烤饮酒、弹唱、跑马外,西南部的文武会,如五虎棒、秧歌等,也会在土山上演唱,演完后祭神。
    这种风俗,演变至今,虽然不可能一直保留吃烤肉、饮白酒的郊游娱乐形式,但却形成了每年可供游人踏青赏樱的玉渊潭樱花节,以及每日清晨有组织、有规模的合唱团体。这些常年活动的草根群体更新了民俗文化活动的形式,满足了都市人的情感交流与社会交往的需求。
    由此,笔者想到,节日民俗要想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除了要保持优秀传统,更要适应都市生活特色,充分重视公园——这个民俗文化的新空间。
    数据显示,2004至2006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下属各公园均出现草根组织数量、人数明显增长的趋势。在举办公园节庆活动时,广泛吸纳民间活动群体,有利于增加节日的民俗气氛和百姓的认同感。如近几年颐和园举办的宫廷庙会,就新推出了中州大鼓,每到春节,就在颐和园北宫门外奏响,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而园内在松堂景区也设置了杂技、宫廷舞、宫廷戏法表演等多项活动,为节日里的北京增添了一道集“清味、京味、南味、年味”为一体的文化盛宴。
    另一方面,公园在现代城市中扮演着信息交换平台的角色,发挥着传播文化、改善生态、大众休闲等作用。而这恰与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休息、娱乐、教育、运动、文化等功能相近,满足了市民放松自我、享受自然、接受教育、聚会交际、强身健体等多方面的需要。
    如果说历史上的坊间、胡同和院落,曾是孕育传统节日民俗的重要公共空间,那么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中,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公园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民俗文化的新空间,不容忽视。
    比如,在北京,特别是历史名园,经过百年的积淀,已经成为北京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民族特色的物质载体,传递着北京不同历史时期山水格局、人文特色的真实信息,历史名园所具备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正是民俗文化传承的核心部分。如何将名园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的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公园这一文化空间,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