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立冬节气,一般落在公历每年的11月7—8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25°。今年立冬交节时刻为11月8日1时59分(农历九月廿七)。“立”是建始的意思,“冬”甲骨文写作(图一) ,本义是纺线的结束,后来用以表示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篆文写作(图二) (下面的两个人字代表冰花),于是形成了“冬”字。“立冬”即冬季自此开始。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之始,在古代都是重要的节日。 当然,按现代气象学的四季划分标准,5天连续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时,才视为冬季来临。这样,只有黄河流域在立冬前后能满足这一标准,本来么,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按黄河流域的气候规律制定的。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是这样写的: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前几句写天寒水冻,月影瘦、雁南飞,作物收获,寒衣制成。后两句则是典故,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所谓“雉入大水为蜃”即指野鸡一类的鸟钻入水里,变成大蛤(河蚌类)了。 按中国传统科学“春生、夏长、秋敛、冬藏”的理论,一入立冬,万物都开始了收敛后的闭藏,无论是阴阳二气的变化,还是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人类养生,都遵循这一规律,总之大自然是草木凋零,虫兽冬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在过去的农耕社会,农民们在立冬打谷脱粒、收储粮食之后,就开始“猫冬”,不再从事田野作业,这也是一种“冬眠”。当然,现代社会我们无需猫冬,但也要遵循大自然的节律,在居住、穿衣上要注意保暖,在养生上,要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少食生冷,以便御寒。 现代的农事,立冬后北方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种)也接近了尾声,南方则是抢种晚茬冬麦的最佳时期。这时总起来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假如立冬前后雨雪很充沛的话,是特别让农民高兴的,因为这非常有利于农作物越冬,农谚有“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场空”“立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说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