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焰 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解蔽篇》 《解蔽篇》中的这句话,阐明了荀子虚心向学、专心做事和静心沉淀的人生哲学。“虚”指的是虚心,“一”则指的是专注,“静”即内心平静。虚心、专心、静心三者兼并,则有助于人们以更冷静的思维来看清事物的真相,不受外界的干扰,这就是大精明、大智慧。 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虚心:不因为心里已藏有知识信息而妨碍接受其他知识信息,就叫做虚心。 大画家徐悲鸿有次对外展示了一幅《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却被一位老农指出画中鸭子的尾巴画的不准确,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大多会拒绝认错,而徐悲鸿不但接受了批评,还向老农表示深深的谢意。正是因为徐悲鸿虚心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积极汲取正确的知识,他的艺术造诣才能不断得到提高,自己也成为了备受敬仰的一代大师。聪明的人能够意识到,虚心其实是徐悲鸿的一种大智慧。 “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一焉。”荀子借这句话指出做事需要有专注的态度:凡事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就能做好,特别不要去想着兼顾各个方面,知道自己目标的人,则会选择一个方向进行专攻,这才是明智之举。 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如若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会怎样呢?荀子是这样回答的:“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也就是说你的思想一旦分散就很难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心思不专一就很难精通某个领域,如果经常三心二意就更容易让自己迷茫困惑。只有专注你才能更好地了解万物的真相和本质。 关于做事三心二意的坏影响,《诗经》里也有一个可爱的小例子佐证:“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采摘卷耳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而且卷耳也不难找到,但是文中主人翁因为挂念心上人走神,结果采来采去框子都没采满。从这个颇为浪漫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思念心爱的人,一边工作,这样的三心二意还是挺影响做事效率的。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回望古今不难发现,用匠人精神专注某一方向或领域的人,往往更能取得大成就。若不是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尝遍百草,李时珍就不会写出为世人做出杰出贡献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若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定移山,愚公的后代们依然还是难以摆脱大山的束缚;若不是没日没夜地坚定练习画虾,齐白石又如何能成为一代名画家?这些典故恰好印证了荀子所说的“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洋溢着大智慧的光芒。 “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这句话解释了“静心”的含义:人的大脑在人睡觉时会做梦,松弛时就会胡思乱想,使用时就能帮人谋划。所以大脑是运动的,因此相对的就有人们所说的心思宁静,不让做梦和烦乱干扰认识就叫做静心。 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医药奖(资料图 图源网络) 2015年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医药奖的喜讯,让国人振奋,当媒体们带着崇敬之情来采访这位英雄的生平时,却意外地发现了她当时的“三无”身份: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对于一些科学工作者来说,得不到身份的认可,也许就失去了干劲,停下了钻研的步伐。 然而这些身外之物,并没有干扰到屠呦呦,她怀揣着一颗睿智平静的内心,几十年来不计头衔、不计回报,一头扎在生物医学领域孜孜以求,最终摘得了震惊世人的硕果。所以屠呦呦的身上,流露着一种大精明、大智慧。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保持好虚一而静的品质,是抵达大精明、大智慧境界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物质经济空前发达,人民的精神文化却没有同步跟上,浮躁之气弥漫,因此我们更需要一种大精明、大智慧来引导,在喧闹中沉下心来,平心静气地专注工作生活。放眼当下,国家正在提倡的工匠精神也与“虚”、“一”、“静”的气质不谋而合。虽然我们不一定取得与徐悲鸿、屠哟哟之辈相当的成就,但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们虚一而静的精神,以大清明的智慧调整好心态,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