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苑举正讲中西哲学:道德实践与个人修为(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苑举正 参加讨论

    对于自己的要求那当然别的人看了以后,拿来模仿是没有办法做得到的,至少在理解的层次上都有困难。但是个人的话,透过实践文字跟内治反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果说你的实践的部分没有到位,那你就会觉得自己的觉悟跟真正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就有不到位的可能性。在如此的话呢,所以说整个儒家的道德论是实践跟觉悟相依而进,相互依附而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一直在强调这个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人在实践的行为,在应用上来讲,虽然这个行为总是对于他人产生的,但是这个产生的结果其实真正的反映出来的是个人在这个结果当中的一个觉悟。所以换言之我们要强调,在儒家的道德论当中,它的主要的目的是要迎合或者是配合或者是解决一个困难。什么困难呢?就是如何在个人做决定的道德实践过程中,然后达到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让自己能够与万物结合为一体,与万物结合为一体的观念是什么?就是达到了普世的价值,一个客体的世界,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儒家的道理论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在于透过自己的一个练习进一步提升。然后每向外做的实践一步等于是向外扩大了一步。内在的觉悟会因为向外的扩大而得到了扩大的机会。
    我也跟大家说过尽自己的心性是与宇宙结为一体的起始点,这个观念是道德论从头到尾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简单来讲,就是我们一般人会觉得人的行为固然都是从个人开始,但是你做的所作所为不但会影响到他人,而且因为你生活的周遭的环境你会影响到你所最具有情感的人。比如说你在家庭中的行为,你可以感觉到父母对你的爱,你可以感觉到兄弟姐妹的这种亲情,你可以感觉到。这种可以感觉到亲情的这个事实几乎是必然的,是普遍的。也是因为这种情感上的感觉,所以儒家的道德论它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它的伦理学是以情感为出发点,因为是以情感为出发点的。因为这个情感的普遍性就是构成了整个所有的人在做事情,他会懂得如何衡量自己,做出自己最适当的行为。所以说一个人的道德实践固然都是从个人开始,但是每一次的实践行为他的主要目的,因为是外显于外,但是都会超越个人。他超越个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的修为。这个并不需要完全是在一种意识中的精神练习,就是每一个人在行为上自然而然都会有一种很自然的情感所构成的自己所归属的一个生活范围内。没有一个人他在出生中会不珍惜自己所归属的单位。如果说他认知到自己想要让自己拥有归属感,有安全感,有幸福感,是家庭的话,那么他在自己所有的行为的觉悟当中就含射了家庭,不但含射了家庭,也就超越了家庭,做下一步的准备。因为你有时候会觉得,如果你本身道德实践的目的完全是以家庭为主,那么一开始可能很好,但是久而久之你会发觉只是为家不为国,只是为家不为社区,只是为家不为邻里,好像有一点部分的感觉,不完整,不完备。见树不见林,所以说你就要想办法在含射的家庭的过程当中你要超越家庭。
    同样的道理,如果是你的村落,你含射了村落以后你要超越村落,如果是社会,在含射了社会以后,你要超越社会。有的时候到了最终的单位,这就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如果说你这个归属感是来自于国家的时候,你属于国家的同时,那你要超越国家。超越国家就要进一步往上提升,所以说有很多事情,为国服务没有话讲,做事情雷厉风行,之所以振振有声,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有信心有把握的主要理由就是你做这个事情的主要目的是超越国家的,是达到一种共同的价值。一直到什么时候呢?所以说是从家庭到了邻里,到了村落,到了社会,到了国家,还要进一步的话,最后个人基于天下宇宙,基于历史,基于一切,各种好的坏的,吉的凶的环境的克服,超越它们,设计它们的同时也超越这些。所以我们的内在觉悟的能力就含射了所有我们面对的一切,那么这个也是说到中国哲学中道德论中从个人出发,最后能够含射到宇宙的一切。
    我在这边强调,宇宙是一个比喻,并不是物理学中的宇宙,而是一切。就是说所有我们归属的这种单位、感觉,像家庭,像社群,像邻里或者是社会,或者是国家,都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达到一个一切跟整个世俗的价值,万事万物能够结合在一起。这样他才能够作为一个个人的自我锻炼、精神锻炼的目的。从外面来看,只是顺从社会的礼法或者是,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儒家的信徒他这样作为的话,当然是有,如果你看别人做,你会笑这个人有一点迂腐,因为他是顺从于社会的礼法或者是嘴巴说他上尊天命,会为天下后事立功立德立言,这是所谓的三不朽。这是从外来看这样的人,其实就是不尽然公允,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自己的自我的修为,如果从内在的觉悟中来看,其实他主要的是善用自己的心性,本心跟本性,就是说这是人的道德上的义务。这个是透过这种从个人的这种感觉,透过实践,自我提升,然后一步一步自我提升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让自己怎么样呢?让自己有机会跟宇宙结为一体,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你做的任何事情从整体看整体的时候,所顾及的范围就不会出错。所谓的圣人者不会出错,但是有错则改之,这个是在道德论当中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你单单从静态看一个人的所做所为,你不是从内心世界出发的话,那就不会真正的了解他到底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但是如果你了解了掌握了,你就发觉这是针对个人的。我甚至于也想到在这边提出来,你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关于道德锻炼或者是道德修为的著作,很多人是一种自己对自己教训的口吻在写,像日记一样。他这个主要目的就是记录自己在道德修为中的心路历程,这是很重要的。
    那么要想要让大家了解这种突破现状,突破自己的认知,然后一步一步超越。我觉得最好的一个比喻的方式就是艺术家的创造,艺术家的创造就是让我们了解,艺术家的创造为什么在这里讲解的过程中重要呢?我先要强调我并不是说,艺术家的生命就是道德生命的实践,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我认为,了解道德生命的其中的个人跟宇宙的关系是经由提升和结合的这个理念,可以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加以理解。我在这边做一个说明,比如说每个人都有美感,美感是人对于外在世界赋予的赞赏。这是很自然的,也很普遍的。就像我们人有道德感或者是我们对于真实有很在乎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但是美感怎么样呢?美感必须是客观的,这个很特别。你拥有美感是来自每一个人的感官直觉,那当然是主观为主。但是你这个美感本身又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而且你这个价值判断又希望是与人能够共享,换言之,一个美的事物,大家都觉得是美,这是大家都认知的。如果你认同一件事情,觉得它好,你希望人家也觉得好。为什么说美感其实是一个价值赋予的过程,而这个价值赋予的过程往往在政治的范畴当中表现的比较明显一点,道理就在这里。因为虽然自然,我们感官直觉能够察觉到自然,自然是所有人美感起源跟参考的要点,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自然的认知并不是单纯的感觉经验,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是美感就是单纯的感觉经验的表达,只能问像不像的话,那照片最像。但是照片有美感是要经过人的设计、装饰,甚至于人里面的发明创造才能够让照片有美感。换言之,艺术家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上对于自然的感觉加以改变、改造,然后再配合他的创意,让感觉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其,我们一般人当下没有办法察觉的感觉。然后就是慢慢慢慢地发觉他所展现的事情,好像是在叙述着更为深刻的感觉。那么在时间的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一般人在欣赏一个人会逐渐感觉到美的经验,美的经验其实是来自于创造者的个人以及这种经验的这种普适的这种感觉,展现出来的。这个艺术家的例子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说明,艺术家是一个创造美的创意设计者,他是如何从他个人的经验,经过他创意的发挥,经过他才能的展示,然后把一般人都可以看到的东西,他当然也不意外。其中把别人看不到的部分,透过他的笔,透过他的雕刻,透过他的雕塑,透过他各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突然发觉,这个其实艺术所要展示的部分还包含了感觉经验之外的。
    那我提到艺术家这边放在中国道德论里面的主要目的是呢?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说明,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道德实践的过程当中,每一个人一开始的感官直觉经验,甚至受到情欲的引诱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克制自己的练习过程,精神练习过程,其实就很像是艺术家如何把大家都能看到的东西经过他的改装转换成为一种自然的呈现。而这种自然的呈现,你要认识到它里面的美感和道德感需要在时间的流逝当中。所以绝大多数人看到艺术作品的时候,当下很少人马上可以看得懂,但是艺术家却有很强烈的感觉。
    对于一个道德实践者,尤其是在中国哲学当中的道德实践者一定要借用这种美学的经验来考量。否则在旁人眼中,针对自己道德上的练习,感觉是一个吃饱了没事干的事。感觉有点迂腐,所有对于中国哲学的嘲弄,都是来自于从他者的角度看待这个道德实践者的角度。这种情况在新文化的运动当中会觉得,如果道德论无效的话,那么经验论就自然而然登堂入室,取而代之,实际上的结果没有可能取而代之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单单从我们提到的艺术家的例子中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来,这个不是一个可以容易被取代的事情。而是一个我们生活中必然的价值赋予过程。对于创造艺术家来讲,我们对于美的事物是希望它能够展现出来那种自然中不为人所察觉的更深刻的一面,对于道德的事物来讲,我们要透过自己的练习才能够了解自己是一般人没有办法察觉到的,要经过练习,经过这种精神上的练习才能够到达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能够用一种结合个体跟整体的一种方式来展现出这种最宽广的最大的一种道德实践或者是美学经验。
    这也是为什么人的道德实践的意志,就是说他想要做一个道德人,所牵扯的部分是没有限制的。对外的提升是没有限量的。这里头要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人是有义务要做这件事情,讲起来是未必每个人都做得到,但是实际上是不论你有没有这个心,但是你只要愿意朝这个方向做,你才算是尽了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道德责任,做不做得到,做不做得好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你不做也会去做的事情。有很多人就会察觉到任何的情况,你看电影你可以发觉出来,电影很少说坏人可以逍遥法外的,也很少人会觉得你讲到一个,除非你是刻意要塑造一种违反道德意识,但是违反道德意识当中一个主要的要点就是要认为一般所谓的规范是你制造出来的道德意识,并不是真正的道德意识。但是没有人会反对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有好坏、对错、优劣、高下的差异,这一点是无所谓的。我们对于道德实践一直是没有限量的,没有限制的。内在的自我提升也是没有限制的,所以在内在的部分,我们心性,我们的本心跟本性的应用也是没有限量的。而且他不可以不超越自我,他不可以单独针对一个独立的对象,把这个事物作为满足的。其实大家也可以了解到某一件事物在你还没有拥有它的时候,你就会千方百计的想要去拥有,可是一旦拥有以后,你会发觉拥有这个事物的本身原有的那种欲望,热情追求的感觉都不存在了。你会想要自我超越,那么什么东西是你永远没有办法完全超越的呢?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你永远会觉得不够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旦自满的时候,这就本身脱离了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本身不但是人的义务,也是人的挑战。他这个挑战就是要你自我不断的提升,超越自我。这当中,你不可以某一个阶段自我满足,如果你强迫自己去自我满足,在某一个阶段停下来的话,那么这个你就是跟整体发展之间的一个断裂。
    在这种断裂的情况下,中国的哲学当中的道德论不会认为这种断裂本身是好是坏,它有一种更形而上的说法就是很自然而然你会在这种断裂当中你会发觉不足,你需要进一步的自我提升。我们同时避免这种断裂的情况下就是要追求个人的提升,提升到宇宙万物合为一体,透过这个观念,也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中国哲学的道德论特别喜欢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就是说发觉此心此性,个人的心性的出发点,他真正完全达到一个圆满状态就是一个通于天的状态。于是中国古代说尽心知性则知天,讲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天对我们来讲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只有圣人才达得到。因为只有圣人才达得到,所以我们永远有一个方向。而不是凡人能达到的,这是一个自我期许,并不是说要大家效法圣贤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圣成贤,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但是跟着圣贤这样的一个自我期许,可以说是人的能力范围之内应该做的事情,也是在道德要求上我们有义务要去做的事情,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也就是中国心性之学的重要的传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所讲求的我一开始所提到过的宗教的部分,那其实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理念。透过个人跟整体的结合,没有人能够超越这个结合,而且这是每一个人要尽心尽性的事情。从这样的结果讲,人跟天因此而结合,所以人性跟天性也就结合,人德也就是天德,所以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上天的感应就是人作为一个理解的对象,所以人之尽性成德之事,就是赞天地化育之事,这样的话,它的整个推理的过程就比较融贯。我们这边讲的天是一个基本的道理,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道理。为什么我们没有调查过所有的人就会认为所有人都会接受这个道理呢?因为它有一种直觉式的情感,是先于经验的。比如说我们常常会觉得人要追求自保,蝼蚁尚且贪生,有一些基本的道德性格。强调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就是人异于禽兽者为道德的意识而已。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那么做人就要行道德之事。所以新儒家的宣扬当中就是从宋明儒学整合整体与个人的角度出发,然后又因此而推出来人有心有性有理,然后进一步强调天理,天理的基础来自于本心,这个本心也就是一种宇宙心,人有良知的灵敏。也就等同于能够掌握到天地万物的灵,也就很明白应该要做什么事情。
    所以明白应该要做什么事情,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良知良能,面对万物善恶好坏优劣高下的判断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我是希望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是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最主要的关键的部分是有三块,第一个就是个人的意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