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读经明义|《春秋》:慎密不出 不做粗疏君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朱偲 参加讨论

    文/朱偲
    
    
    “谨密不出”是《春秋》的微言大义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秋》并非简单的褒贬讥刺之书和记事之史,而是蕴含着诸多修己治人道理方法的“拨乱反正”之书,它教我们认清祸源,未雨绸缪。历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兴衰成败的历史,诸多覆国亡家的惨剧都是源于当事者言语粗疏、不慎,故而“谨密不出”是《春秋》的微言大义之一
    祸乱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言语的不慎引起的。君主不保守秘密就会使臣下受损,臣下不守机密就会让自己受损,所以君子应当谨慎地守住机密。《春秋》文公六年“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就生动阐释了言语不慎的巨大危害性。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资料图 图源网络)
    阳处父是晋国的大夫,颇有贤名。有次,晋国将要进行大的军事活动,要选择主帅,晋襄公(董仲舒认为是晋灵公)打算让狐射姑担任主帅,让赵盾作为副帅。他就此征询阳处父的意见。阳处父出于公心和对两人的了解,认为应当由更加贤能的人担任主帅,他认为狐射姑在国人中名望不够,故而推荐赵盾担任主帅。晋襄公采纳了这个意见,改由赵盾担任主帅。结果赵盾不负所望,在这个位置上立下了显赫的功勋。
    但由于晋襄公“漏言”(说漏了嘴),这个本应流传后世的佳话变成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晋襄公后来告诉狐射姑:本来计划让你担任主帅,但阳处父认为你不如赵盾贤能,只好作罢。得知这个情况,狐射姑非常愤怒,对于阳处父,他必欲除之而后快,终于在晋襄公去世后,他等到了机会,杀死了阳处父。狐射姑害怕晋人讨伐,就外出逃亡。由于晋襄公的漏言,造成了卿大夫一死一逃亡。
    《穀梁传》作者叙述这一事件时,指出君主漏言对于政治生态的巨大破坏作用,所谓“上泄则下暗,下暗则上聋。且暗且聋,无以相通。”
    
    几事不密则害成(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仅君主漏言,卿大夫言语不慎也往往会带来重大不利后果。在一次诸侯会盟中,齐国正卿国佐言谈毫不忌讳,说一些不知分寸的话(“其语尽”)。当时贤人单襄公看到后断言国佐将不得善终。他的理由是国佐身处当时政治混乱的齐国,却明指他人的过失,这会招致小人的不满。历史的发展验证了单襄公的这个判断,国佐后来果然因此得罪齐灵公身边的佞臣,被齐灵公派人刺死。
    除了晋襄公和国佐,雍纠讨伐祭仲和阚止驱逐陈氏的密谋,都因为语言不慎,被对手洞悉先机而落得个失败的结局。故而清初宁都三魏之一的魏禧有言:“出言而忘反,授人以釁,皆是一种粗疏君子,汉唐后党人坐此正多,若有体有用君子不如此。”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周易》也在多处强调了这一观点。《坤卦》中提到“囊括,无咎无誉。”(束紧口袋,免遭咎害不求赞誉,意为小心谨慎才能避免祸患)《节卦》初九中提到:“不出户庭,无咎。”(不出门户庭院,无咎灾),孔子在《系辞》中将之阐释为:“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就是说,君子要慎密不出,谨言慎行。
    
    慎密不出、谨言慎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强调:“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戒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对于今天的普通人来说,虽不必如古代士大夫一样要承担治国平天下。但做好一个人,同样需要修身。因而现代人同样需要慎密不出、谨言慎行,而不要做一个言语无忌、行为粗疏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