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葬花吟》: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曹雅欣 参加讨论

    二、令人惊艳的孤独之美
    黛玉的孤独,是因为她已经超越了大众审美的层面。黛玉是诗的化身、美的化身,这绝不仅仅是由于她作诗出色、资容出众,而是她所具有的诗心,构成了一种含蓄的、甚至近乎病态的行为美学。而这种审美形态,正符合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于美的几近严苛的追求。
    中国诗人认为,浅薄的轻快是不值得依依落笔、细细把赏的。所以中国诗词里,往往都在描写一种个体的“闲愁”,那是怀有心事的一种寂寥,是含蓄甚至略带偏执的美。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个体,在本质上都是孤独,所以大家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追求热闹与欢笑,就是为了避免和摆脱这种个体上的孤独。但是频繁无谓地追求笑闹,绝对不是处理孤独的好方法,它会让人越来越不敢面对独自一人的寂寥,会让人的内心越来越空虚、越来越对外界产生依赖。而我们古代的知识阶层,就会时不时地品味和享受一下这种孤独,为自己的生命故意地留白。
    生命里有一种孤独,是不允许被打扰的。
    孤独本身,就正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美。就像黛玉在花冢旁、在繁树下,痴痴念着句子的哀思,正是对生命孤独的处理和升华。即使当时的她,是那样伤怀,但这伤怀在残花落红的包围中,也美得格外触目惊心!
    
    孤独之美(资料图 图源网络)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也在于它推出了一系列美的形象、美的范式。湘云的醉眠芍药是美、宝琴的雪映红梅是美、晴雯的病补雀裘是美、龄官的花下划蔷是美……而黛玉葬花,在曹雪芹造就的各种美里首屈一指,就如同《葬花吟》在曹雪芹的诗文创作中尤为不朽。黛玉葬花,是把文化推向了一种细腻精致的巅峰,为审美赋予了一种哲思上的人文关注。
    黛玉葬花,本是她通过花来自怜身世的艰难处境、自悲命运的凄凉走向。然而就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黛玉反而用她的美丽与哀愁,用她在大地上洒落的泪水与诗情,为文学、为美学、为人间,留下了一份不输于洛水女神的审美典范。
    
    玉质金心,净土风流(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守护自己的一方乐土
    黛玉写葬花,是她看到了花的归期;而泣红颜,又是她想到了自己的归期。
    魂归何处?死亡的命题似乎始终贯穿着黛玉的思想,是她一直在叩问和忧虑的问题。可见,黛玉无论是具体地住在贾府,还是笼统地落在人间,她都是始终缺乏归宿感的。似乎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告诉她,归去,才是正途。
    自始至终,黛玉都没有真正融入到世间的生活里来。在她的成长中,一直充满了幻灭感,伤怀的悲是她的生命常态,世间的乐不能真正使她感觉踏实。贾府中的人事纠纷、经济危机,她其实都看得一清二楚,却从不介入其中,因为这些红尘事务从来不能真正引起她的关注,调动她的参与。红尘走一遭,这里并不是她的家。
    这样一个以美为生命必需的灵魂,本就不该是属于人间的。曹雪芹似乎对这个追求着纯粹的女子也特别偏爱,所以才在西方灵河岸为黛玉布置好了归宿,只等她此生还罢眼泪,就能脱离人间之苦,回归三生石畔。其实这也是作者特意的设计在呵护着,不忍心这样一个精灵沾染太多的世俗。
    
    魂归何处(资料图 图源网络)
    《红楼梦》是偏近佛道哲学的一部书,它用黛玉的生命历程告诉读者:心灵中保有哪怕只一寸的纯净,就是一片灵魂在极乐世界的归属。
    如果我们也偏爱自己,那么,就请为自己也守护一方乐土。
    花开花落年年依旧,有一位佳人的美始终活在梦里,玉质金心,净土风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