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读经明义丨《春秋》:通达权变 救危除患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朱偲 参加讨论

    文/朱偲
    在近代一度言必称希腊的风气之下,章太炎先生向国人大声呼吁重新读经。
    在一篇文章中他博征旁引地指出:融合了理与势、常与变的经永不过时,真正读懂经的人,不但不顽固,相反却往往能通达权变、救危除患,挽狂澜于既倒。
    
    融合了理与势、常与变的经永不过时(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秋》就是这样的经典。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评价《春秋》为“礼义之大宗”。他还具体指出:“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换言之,《春秋》中既有相对静态和规范的“礼”,又有行动和变化的“义”,读懂《春秋》既可以守常,又可以应变。
    众所周知,中国有句古话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赋予了将帅以临机处变之权,也成就了诸多历史佳话。
    这句名言在《公羊传》中也有着类似的表述:“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
    或许是有鉴于大夫擅权在种种弑君亡国的惨剧中的作用,《春秋》力主用礼乐制度来规范卿大夫阶层,限制他们在外随便生事,以防止政局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读懂《春秋》既可以守常,又可以应变(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秋》在记述大夫行事之时,一般不用“遂”字,以批评大夫在对外交往中专擅行事,这就是所谓的“大夫无遂事”。与此同时,《春秋》也为大夫临机应变留下了一个口子,赋予其临机专断之权。
    例如在鲁庄公十九年一条记载中,《春秋》用了“遂”:“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这件事的背景是这样的:
    卫国嫁女到陈国,作为同姓之国,鲁国也要一同陪嫁。
    承担了送鲁女陪嫁任务的是公子结。
    在到达甄这个地方后,公子结得知,当时两个强国齐国和宋国要谋划召开盟会以发兵进攻鲁国。
    在这种情况下,于是放下原定的送陪嫁之女的任务,而与齐侯、宋公结盟,由此化解了一场针对鲁国的军事行动。
    《春秋》积极评价了公子结这一行为,认为大夫应当“受命不受辞”,在接受国君之令时,还应该不受国君具体指令之限制,遇“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此外,《春秋》中的“祭仲行权”、“子反平成于宋”等例子认可了大夫临机专断之权。
    
    “大夫无遂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秋》有经有权、有常有变,这两种思维会不会相矛盾?不矛盾!汉代大儒董仲舒斩钉截铁地回答。他还进一步说明:“《春秋》固有常义,又有应变。无遂事者,谓平生安宁也;专之可也者,谓救危除患也。”
    也就是说,《春秋》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春秋》的人也应该通达权变。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将常与变、动与静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守规矩,坚持原则性,不要有非理性的躁动和胡乱行动,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另一方面,也通达权变,顺势而为,应时而动,在必要的时候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不要做胶柱鼓瑟的宋襄公,也不要做一个行动的矮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