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孔子教育弟子会有所保留吗?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王永豪 参加讨论

    文/王永豪
    我们在《论语》中常常看到孔子用重“行”轻“言”的教育方法,“行”是“见”,而“不行”就是“隐”,或者说是“藏”。孔子肯定不会像李白那样“散发弄扁舟”的张狂,但沉默地离去的念头不是没有动过的。这种隐是不能从政了就隐。但孔子是一个天生的教育家,在教育弟子上,他是永远不会隐的。就算自己在心生退隐的时候也不忘教育弟子。
    
    言传身教(资料图 图源网络)
    众弟子中,孔子大概只会向颜回说说私房话,说说自己的小苦恼与忧伤。这个时候直率单纯的子路吃了些许小醋,有了一点儿争宠心,想用自己的优势刷几分存在感:“子行三军,则谁与?”在子路心中,乱军丛中,危难之际,自己不弃不离保护老师,应该是自己能被认可的优势了吧,至少在这一点儿上是可以与小师弟颜回一争风头的吧!
    遗憾的是,子路这点儿小心思被老师洞察并给予精准打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在这里老师确实很客观公正地指出了子路这一想法的缺陷,那就是其又犯了鲁莽的毛病。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从来只是手段,教育弟子才是他的最终目的,老师指出子路错误所在后,并没有隐藏正确答案:“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老师从来没有隐藏过自己对事情认知的正确观点。
    
    高山仰止(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同样的例子还有。或许孔子一时感觉前途迷惘,心生退意,说了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到这里,是对从政的一时失望,但是说了这句话之后,“子路闻之喜”:终于被认可一次!对常受批评和打击的子路来说,实属难得。但,孔子马上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在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时候可能确实会心生退意,但在教育弟子的事情上则不会懈怠和隐藏,从未稍有停歇。
    在弟子教育这一问题上,他肯定是不隐的。就算是隐了,最多是在一部分弟子面前隐,在另一部分弟子面前把话说明白,从而最终会通过后者教育到前者。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在这里,孔子不回答樊须的问题,表面上是隐藏了自己的观点,对弟子有所保留,但是,孔子马上跟其他的弟子说明,老师的意思一定能到樊须的耳中,其实还是不保留,还是无隐。
    
    三人行必有我师(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孔子这里说“可也”,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呢,我理解为是不赞同的,可以用一个现代网络词来代替“可也”这两个字,就是“呵呵”,这是不赞同的意思。不赞同弟子的观点,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不是,孔子马上指出最理想的答案是“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我们知道,老师对弟子是真实无隐瞒的。
    孔子对弟子毫无隐瞒,但并不是说事事都跟弟子通报和解释。这就有可能让某些事情引起弟子的误会。面对弟子的误会,孔子也仅仅淡淡地说:“吾无隐乎尔!”不争辩,不解释,这就是我孔丘啊!
    孔子这句话,也正如木樨的香味一直在那里一样,对周围所有人来说,给谁也不多,给谁也不少,也即“吾无隐乎尔”,但是你能不能闻到则在你自己的造化修为与缘份了。
    
    景公问政(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同样的故事还有,汉武帝谓东方朔曰:“孔颜之道德何胜?”东方朔曰:“颜渊如桂馨一山;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可是也一定有草木因自己的原因不能萌发,那这就怪不得春风了。夫子的教导在那里,你顽劣不化,又岂能怪得了夫子?!
    没有人阻止你进德修业,明德至善就在那里!道不远人,万事皆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