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读经明义丨《孝经》: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凌俊峰 参加讨论

    文/凌俊峰
    《孝经》的第五章为《卿大夫章》,其内容如下: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一章内容说的是卿大夫的孝道,当然也适用于今天的我们。
    具体说来是三个方面,即服先王之法服、道先王之法言、行先王之德行。
    第一个方面,先王之法服即是符合礼制的服饰。
    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礼崩乐坏导致许多人在礼法上出现了僭越,比如使用不符合自己身份的称谓、穿着过于奢侈华丽的衣服、享受不应该享受的礼乐、食物、祭祀等等。
    这些僭越的活动意味着人们失去了对秩序与天道的敬畏之心,一个安定太平的时代,自然不能有这些现象。
    即使是今天,也同样有很多类似事情,比如一个明明没有收入的年轻人,追求大牌服饰,给自己的父母增加经济负担。有些地方经济并不发达,却保留着天价婚姻彩礼等恶俗,让婚姻不再简单意味着爱情的结果,这都不是什么好的现象,如果我们自己遇到了这种选择,就应该想着如何避免这些不好的风气。
    
    卿大夫的孝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二个方面,言先王之法言。也即是说我们每个人所说出的话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符合道义,否则就会招致人们的厌恶。
    这既是一种德行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人情物理,《孝经》在人情世故的世法上,显然有很深刻的理解。
    第三点,行先王之德行。当然这个先王之德,也是比较宽泛的。有学者认为就是仁义礼智信的德行,我认为这一点应该可以成立。
    一个优秀的人,能在所作所为上遵守礼制,说出符合德行的言论,做出有德行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大家信服、崇拜,才能真正算上一个优秀的人,从而守其宗庙,这是卿大夫的孝道。
    最后用《诗经》的内容点题,我们要积极进取,夙兴夜寐的努力奋斗,就是为了侍奉自己的长上。这里面又暗暗指出事君之道,所以孝道最后又有向忠道转变的空间。
    在劝说的思维上,《孝经》宣扬的孝道,还是归结到了利益、权势等角度,以此劝人行孝,这与传统儒家的理路大有不同。
    
    《孝经》宣扬孝道不同于传统儒家的理路(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过说到卿大夫的孝道,笔者忍不住想到一位著名历史人物,那就是包拯。
    在宋代弘扬孝道的大背景下,包拯在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一甲,赐进士及第,这个科考成就意味着在官场上极易得到重视,也为他的未来宦海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这是大家都求之不得的结果。
    不过等到正式为官的时候,包拯却犹豫了。因为家中尚有父母高堂需要奉养,这是包拯最看重的一件事。
    朝廷一开始派他到江西上任,因为包拯老家在安徽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到了江西就没有办法奉养双亲。因此,包拯提出辞官。
    后来朝廷又改派他到安徽和县去担任监税官,应该说离自己的老家就很近了。不过跟自己的父母商量后,包拯的父母双亲提出自己年事已高,不愿离开合肥,哪怕到和县去也不愿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拯选择了辞官归乡,专心奉养双亲。
    这一去就是十年,他牺牲了自己在官场上最年轻有为的时代,去尽自己的孝道。史传说他“公拂衣去养,十年亡宦,意其心亡也,止知孝于亲而为得也。”
    亲人总有一别,数年后包拯的父母最终去世。作为一个孝子的包拯受到了很深的打击。他在父母坟前修建了临时的小屋。这三年他身体日渐消瘦,可见他心中是多么痛苦。
    三年之后,他仍然徘徊不肯离去,周围的父老乡亲们都来劝他。
    直到1037年,他才返回京城为官,并担任了天长知县。这一年他已经38岁。
    
    名臣包拯事亲极孝(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尽管十年多的机会远离官场,包拯却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孝经》中的孝道。
    我们认为,包拯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上清廉为官,成为百姓爱戴的榜样,与他懂得坚守自己的孝道,将这种德行推扩到政治之中有很密切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