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东辉 孟子指出,孝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养口体”;第二个层次是“养志”;第三个层次是“大孝终身慕父母”。 孝有三个层次(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第一层次:“养口体” 孟子曰:“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每顿必定有酒有肉。撤除酒食的时候,并不请示剩余的给谁。曾子问他还有没有剩余,便说‘没有了’。曾元是想将剩下的饭菜下顿再进奉给曾子。这就是所谓的奉养口体。” 所谓“养口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障父母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有得吃,不愁穿。这是最低层次的孝。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成人,当他们渐渐老去,丧失了劳动能力时,保障他们衣食无忧,是对为人子女尽孝的最低要求。 第一层次:“养口体”(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第二层次:“养志”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晳,每餐必有酒肉。撤除食物时,必定请问剩余的酒肉给谁。曾晳问他还有没有剩余时,必定回答说‘有’。……像曾子这样奉养父亲,就可以称为奉养父亲的心意。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曾子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从这里就可见一斑。他奉养父亲曾晳,不像他的儿子曾元奉养他那样,只是在物质上奉养口体,而是更进一步,在精神上奉养父亲的心意。因此,当父亲曾晳吃完饭后,询问曾子还有没有剩余的酒肉时,曾子必定回答说“有”。因为父亲这么问,一定是想要送给别人一份。 父母都有一些未了的小小心愿,做子女的应该竭尽所能圆了他们的心愿。 有的父母可能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去看看北京长城,我们能不能带上父母一块去看一看长城;有的父母可能喜欢旅游,我们能不能在一年之中抽个时间陪父母一块去旅游一两次……这才是真正的承欢膝下,“养志”之孝。 第二层次:“养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第三层次:“大孝终身慕父母” 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万章上》) 孟子说:“人在年幼时,就依恋父母;懂得喜欢女子时,就想念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儿女后,就专心爱护妻子儿女;做了官就尽心服侍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心里就焦急难受;只有最孝敬的人才终身都爱慕着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着父母的人,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舜的孝行之所以被孟子称为“大孝”,是因为舜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就忧愁无比,尽管当时天下的士人都喜爱归顺他,尧帝把二女嫁给他,甚至后来他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仍无法解除他内心的忧愁。只有得到父母的欢心,才可以消除他的忧愁! 舜的父亲瞽叟顽固不化,后母凶悍暴虐,弟弟象又桀骜不驯,但舜最终以至诚的孝心感化了他们,赢得了父母的欢心,一家人得以和睦相处。 “大孝终身慕父母”(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养口体”,我们可以劳而不怨;“养志”,我们可以尽心尽力;但若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则一切的付出皆失了光华。我们固然可以说问心无愧,但却掩盖不了这人生的缺憾。“大孝终身慕父母”,只有得到我们终身依恋的父母的欢心,才是圆满的孝行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