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俊峰 熟悉中国历史与传说的人们都知道,中国远久的历史传说,从“盘古开天地”与“三皇五帝”开始,我们津津乐道于神话传说中祖先的勇敢与智慧,以我们是炎黄子孙而自豪。这些传说记录了华夏儿女筚路褴褛开创五千年伟大文明的历程,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伟大史诗。 三皇塑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于“三皇”究竟是哪三位,从古代来说有许多看法并列出现,《风俗通义》认为是伏羲、遂人、神农;《白虎通》认为是伏羲、神农、祝融;《春秋元命苞》则提出是伏羲、女娲、神农的意见,甚至还有流俗的说法认为“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唐代还有学者司马贞说,其实祝融、女娲就是一个人,总之是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伏羲在“三皇”之中,显然是争议最小的。而对于“五帝”是哪些人其实历史上也有争论,司马迁《史记》中采用的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也是我们倾向于认可的观点。 这些古圣先王的历史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被人们口耳相传,连学风严谨的司马迁,在写作《史记》的时候,都承认这种传说非常流行,所以其开篇就是《五帝本纪》,但是他同时指出:中国历史上严谨记录历史的《尚书》,只记载了尧、舜,这是比较可信的,关于黄帝的记载,“言不雅训,缙绅先生难言之”,也就是说近乎传说。而三皇则更不为司马迁所采取。即使如此,关于三皇的传说,却也并不是完全是虚构的。近年来的考古学资料,出现了伏羲文化存在的历史证据。而人们关于伏羲的记载,则揭示了中国上古历史发展的特殊路径。 伏羲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关于伏羲,其实有很多名字,如宓羲、庖牺、包牺、伏戏。到了后来,他还与另一位传说中的太昊合并,被称为“太昊伏羲氏”。《周易·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也就是说,伏羲氏在位的时候,他通过对天地万物的仰观俯察,看到了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与各个地方适宜存在的不同事物,充分地发展了象形思维,创制了八卦图形,并教会百姓编织罗网,用来打猎捕鱼。老百姓们通过伏羲的智慧,对大自然的认识加深了,也能够收获更多的食物,从而进一步繁衍生息,早期中国因为他的出现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人们怀念这位伟大的圣贤,将它视为三皇之一。 这位传说中的圣王,为什么会叫伏羲这个名字呢?历来也有学者对此进行解释。《经典释文》中说:“包”,又作“庖”,汉代经学家郑玄认为它是“取得”、“获得”之义,另两位学者孟喜、京房就将它写作“伏”;“羲”,郑玄说这是鸟兽全具的意思,而孟、京两位学者写之为“戏”,解释为“服从”、“教化”。所以“伏羲”在这里已经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获得鸟兽作为食物之义,另一个则是天下百姓服从其教化的意思。到了后来,还有学者如刘歆说,伏羲教会大家编织罗网,捕捉鸟兽虫鱼为食物和祭祀神灵祖先的牺牲,所以得到了这个名称。这样的说法越来越丰富,也可以说也偏离了原始的伏羲形象。 《周易》(资料图 图源网络) 伏羲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子呢?大概不是今天的人样。《诗纬》说伏羲生于雷泽之中,《淮南子》和《山海经》中说,雷泽之中有一个雷神,长的是龙身人头,腹部凸起,是半人半神的形象。而《列子》则说,伏羲和女娲都是蛇身人面的神。中国文化中的龙,本来就是有蛇的形状,并结合了鱼、兔、鹿等多种动物特点的一个吉祥的动物。正因此,龙身人面、蛇身人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伏羲和女娲,则被认为是一对夫妻,他们繁衍了华夏儿女,所以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说中八卦的创立,正是伏羲氏对大自然规律的一次深刻总结。八卦中有天、地、水、火、风、雷、山、震,通过这一组符号,中国的先民们获得了与神沟通交流的手段,从而能在生产与生活中辨明吉凶,更好的生存与生活。而八卦图则奠定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它是华夏儿女认识自然、解释世界、规范人伦的一把钥匙,也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一次大觉醒。此后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丰富,形成了中国最博大精深的智慧经典——《周易》。可以说中国文化的许多基本精神特质,在伏羲时代就已经奠定了。没有伏羲的创造,就不会有精彩纷呈的易学文化。 伏羲庙 正因此,我们对这位传说中的伟大先王永远怀有最深刻的感情。被认为是伏羲故里的甘肃天水,每年都会举行公祭大典以表达对伏羲的敬意,而这样的典礼,凝聚全球华夏儿女对祖国最淳朴真挚的爱,也让这座西北重镇赢得了“羲皇故里,人文之都”的美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