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相辉 据《唐摭言》卷一载:“(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李世民这句名言,换成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天下英雄才俊,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贤君,唐太宗文治武功皆被后世奉为楷模。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甚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天下英雄的帮助。再进一步而言,大唐帝国能够享祚近三百年,更与得到人才帮助息息相关。那么,李世民乃至大唐帝国如何择人用才呢? 大唐帝国(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新唐书·选举志》中,记载了唐帝国四条择人之法,我们不妨比照一下,看自己是否能够入太宗的彀中。 一曰身,体貌丰伟 都说当今是看脸的时代,观此一条,足见大唐帝国同样也是以貌取人。不过所不同的时,今日多看脸,唐代是看整个身形。都说唐代以肥为美,大概所谓体貌丰伟者,胖子会不少吧。比如深受杨贵妃十分喜爱的干儿子安禄山,据《旧唐书》所说,“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擡挽其身,方能移步”。不过安禄山虽胖,却是一个极为灵活的舞者:“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言归正传,唐代择人强调体貌丰伟,可能与尚武及魏晋以来的人物品评有关。高大魁梧者,多勇猛有力,一上战场自然是一员虎将。据陈寅恪先生所说,唐室本有胡族血统,尚武之风自然浓厚。另一方面,仪态丰伟之文臣,无论是对内临民而治,还是对外出使,仪表堂堂,自然也更加令人敬畏,有助于树立朝廷权威。 唐太宗画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曰言,言辞辩正 《论语·先进》中孔子评价弟子时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其中将言语排在第二。《新唐书》所说“言辞”即是“言语”,而所谓“辨正”,即辨别理正,就是说话要有逻辑条例,善于辩论。此一要求其实很好理解,为官对上要有奏疏以通下情,对下要有教化以喻圣意。讲话没有条例,显然不能完成这些基本任务。 三曰书,楷法遒美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所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是也。史传唐太宗本人极其喜欢王羲之书法,死后将《兰亭集序》等名帖作为陪葬品。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有唐一代,书法大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李邕、张旭、怀素、孙过庭、贺知章,李隆基、颜真卿、柳公权等等,无一不是中国书法大家。 笔上功夫(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李唐择人标准中强调书法,特别是楷体书法,从大的历史背景来说,是受到魏晋以来,尤其是六朝风流的影响。功利一点来说,是具体政治的需要。为官需要处理大量公文,能够写一手好字,自然有助于仕途。 四曰判,文理优长 孔子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的是在说话时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久远流传。进一步而言,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同样也不能长久流传。但孔子又强调要文质彬彬,也就是说文章除了有文采之外,还要有“质”,就是要有“理”。文理优长,即所写文章既有文采,又有道理。可见作为政府官员,笔上功夫不可缺少。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资料图 图源网络) 纵观前代史书,三代择人以德为先,自魏武帝用才不限德,择人标准遂每况愈下。至李唐一朝,明确指出以貌取人、以艺取人等,与三代相比不啻千里。然《选举志》也说:“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知上举四条标准,乃基本要求。满足了基本要求,还是要看德行和功劳。故李唐择人之标准,虽不如三代,然亦有其独到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