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江 韩愈名文《师说》早已闻名遐迩,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也有一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涉及师道问题。 韦中立写信给柳宗元欲拜他为师学习写作,柳宗元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学习之处,即使有也不敢为人师。 在信中,柳宗元反复详说了自己不为人师的理由,虽然拒绝了韦中立拜师的请求,却在答信中告诉了他写作文章的方法与追求。 柳宗元患为人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师道问题上,韩愈和柳宗元态度截然不同,韩愈不顾流俗,抗颜为师;柳宗元却避之唯恐不及,原因何在?还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 自从魏晋以来,重门第阀阅,尊师重道的风气逐渐衰落。 在柳宗元生活的年代,大家都不闻有师,有也会被哗然嘲笑,以为狂人。 只有韩愈敢于犯众怒,收授学生,作《师说》以明志。也因此被世人指指点点,目为狂妄,骂声一片,无法在长安立足。 柳宗元认为自己平日闲居,已经遭受不少口舌是非了,只欠为人师了。 柳宗元患为人师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资料图 图源网络) 柳宗元之所以不愿意为师,一为上述社会环境使然,再者,如果以自己先于他人闻道著书为由,那么自己情愿将心中所得,倾囊相授,学习者选择扬弃即可,不敢以为一定正确。 柳宗元也是如此做的,虽不欲收韦中立为徒,还是谈了自己的学习写作的经历与心得,供他参考。 少年时期作文章贪图词采华茂,长大后才懂得文以明道,不再局限于作一些耀人眼目的美文。 如何才能达到“文以明道”的境界,柳宗元给出了答案:“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穀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騒》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总之就是要在经典的学习中,涵养性情,变化气质。以经典为师,既可探求大道本源,又能学习作文之法。如此,自然文道合一。 柳宗元“文以明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柳宗元不为人师,除去社会舆论的影响,更多体现了一种“慎为人师”的态度。不敢自以为是,贻误后学。 反观今日,多少“大师”满天飞,大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柳宗元在提供自己的经验时,立足经典著作的研读学习,避免虚浮之风。向经典学习,不止是知识的增加,更是生命的滋润,气质的变化,人格的养成。立言为文也具有根底,非只知雕章琢句,错彩镂金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