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行君 1927年6月1日,王国维参加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二班毕业生师生叙别会,午后访陈寅恪。 6月2日上午,王国维独自来到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一位国学大师离去,了却了他的凡尘事,却留给后人无尽悲伤。 王国维(资料图 图源网络)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这样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胡适也有过类似的言论:“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而王国维先生纪念碑落成时,陈寅恪在其碑文中道:“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国维经典语录 1、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不知点醒了多少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人生三境界(资料图 图源网络) 3、人不可无知识 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及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 古代之知识至近代而觉其不足,闭关自守时之知识,至万国交通时而觉其不足。故居今之世者,不可无今世之知识。 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一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至应用物理、化学于农工学,应用生理学于医学,应用数学于测绘等,谓之实际之知识。理论之知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之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 4、道德关乎福祉 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 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 盖人人至高之要求,在于福祉,而道德与福祉实有不可离之关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爱敬人者反是。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其效不可得而诬也。 道德关乎福祉(资料图 图源网络) 5、有我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