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不断积累,是壮大自己与持久保持的唯一法门 君子之行,皆积小以成高大。 (卷二十八《王册诸葛邓钟传》) 【译文】君子的品行,都是积累小的德行而后成为大的德行。 【启示】高尚的人格和修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由平时一言一行注意修养、长期积累而成的。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 8、善恶在乎一心,不在乎大小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卷三十二《先主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译文】不要认为是害处很小的事就去做,不要认为是好处不大的事就不去做。 【启示】如果每个人都能勤于做好事,哪怕只是很小的好事;而严防做坏事,哪怕只是很小的坏事;不但自身的修养品性在日积月累之下能够得到极大提升,我们的世界也会更加美好。 9、往事、历史是一面看清自己与世界的镜子 畜德之厚,在于多识往行。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译文】蓄积德行而使之深厚,在于多了解往事(历史)。 【启示】鉴往知来。多识往事,可以明道而养德,少犯错误,而多为自己、家人、社会、国家做有益的事,并反过来获得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回馈。 10、一言一行,都是修养的体现 立身之根本,莫大于言行。 (卷十六《任苏杜郑仓传》裴《注》引《杜氏新书》) 【译文】在社会上立身,没有比言行更重要的了。 【启示】一个人的历史,就是用自己的言行来撰写的,所以一个人的言行,是最紧要的,是在社会上立身的根本。言行得体,则需要修养深厚,因为言行本是修养自内而外的展现。 11、弃己之短,学人之长 事不可自谓己长。 (卷二《文帝纪》裴《注》引《典论》) 【译文】凡事不可自以为比别人强。 【启示】是优是劣、是短是长,要靠做事来检验,而不是靠自吹自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谦虚谨慎,不断地弃己之短、学人之长,才能不断进步而立于不败之地。 弃己之短 学人之长(资料图 图源网络) 12、错了就改,没得商量 闻恶必改,而不矜过。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缺点错误就一定改正,而不坚持过错。 【启示】一个真正聪明又对事业负责任的人,不在于不犯过错,而在于知错必改。如果一个人喜欢文过饰非,知错而不改,还总想把自己打扮成真理的化身,摆出一副一贯正确的姿态,那才是真的愚蠢,不但对德行有害无益,还早晚会把自己栽进去。 13、人是否贤达,就看他能否听进逆耳忠言 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卷五十九《吴主五子传》) 【译文】良药吃到嘴里很苦,只有得病的人甘愿吃它;忠告的话听起来很不顺耳,只有明达的人能接受它。 【启示】人有缺点、犯错误是难免的,怎样改正缺点和错误?只靠自己不行,很多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意识到了也可能迁就自己。这就需要别人的提醒和监督,自己则需要有真诚接受批评监督的心态,这样才能进步。 14、懂得扬长避短,才是智者 诸葛亮懂得扬长避短(资料图 图源网络) 能知其所短而不用,此贤者之大也,知所短则知所长。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 【译文】能够了解自己的短处而避开不用,这是贤者中的大贤;知道了自己的短处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 【启示】能够自知其短而又善于扬长避短,这正是贤人之所以贤,而智者之所以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般人应该努力学习和力争做到的地方。 15、做人的最好策略,永远是外圆内方 外同乎俗,内秉纯洁。 (卷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裴《注》引《傅子》) 【译文】表面同一般人一样,而内心坚守纯洁的美德。 【启示】世事复杂,需要我们和光同尘、入乡随俗。心中的是非观、原则和操守,却是万万不能丢的,如此我们才能在世间游刃有余,并心中安定、不受外物左右。 处世篇 1、大丈夫当以德性为原则 士之出处,宜度德投趾,可不之节,必审于所蹈。 (卷十二《崔毛何邢鲍司马传》裴《注》引孙盛曰) 【译文】士人出仕或处世,应该先用德的标准来衡量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动,当遇到可行与不可行的抉择时刻,一定要审慎地做出选择。 【启示】为人处世,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原则,可处不可处,当行不当行,都应当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见利忘义,更不可损人利己,这样才能为自己求得最佳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厚道是最高的精明 志士不探乱以侥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 (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 【译文】志士不混迹乱世中意图投机,智者不用欺诈手段使自己陷身危险。 【启示】形势混乱的时候就丧失原则,不顾道义,以图侥幸取利,甚至不惜用欺诈的手段以达到个人目的,这绝非志士或智者所为。这样做,最终危害的必将是自己。 3、懂得知足,不受屈辱 知足不辱。 (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 【译文】人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 【启示】知足不辱与贪得无厌恰成鲜明对比。人如果不首先看看自己的才能和贡献究竟有多大,而只知一味向上伸手要,或挖空心思与同行争,想要得到与自己的付出不相符的回报,最终必将为人所鄙弃而遭受屈辱。 4、做老实人 巧诈不如拙诚。 (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裴《注》引《傅子》) 【译文】善于巧诈,还不如拙笨诚实。 【启示】人无诚实之心,不踏踏实实、尽心竭力去干事情,而只知玩弄小聪明,挖空心思去迎合上司、排挤同事,以讨欢心、争利益,一旦其巧诈的面目被识破,不但其人会遭受千夫所指,也不可能再混下去了。 5、善意是与人相处的最大秘诀 以善相待,无不致快也;以不善相待,无不致嫌隙也。 (卷十六《任苏杜郑仓传》裴《注》引《杜氏新书》) 【译文】对人以善意相待,没有不愉快的;以不善意相待,没有不造成矛盾的。 【启示】善意待人,而不恶意相伤,这应当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只有这样,人与人才能愉快相处,外在环境才能和谐。 6、谨慎做人,不吃亏 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 (卷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裴《注》引《晋书》) 【译文】人从年轻时候起,立身行事,不可不谨慎,不要轻易议论别人,也不要轻易评论事情。 【启示】大凡论人论事,皆当谨慎,绝不可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这样就能避免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不快,影响交际和合作。看准了的,该说的时候当然应该说,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分寸。否则,就决不可乱说。 言行谨慎(资料图 图源网络) 7、不可好为人师 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割断。 (卷十九《任城陈萧王传》裴《注》引《典略》) 【译文】有南威(春秋时晋国美女)那样的容貌,才可以议论美女;有龙渊剑(战国时韩国宝剑)那样的锋利,才可以议论宝剑。 【启示】人不可好为人师,有其才而后可论其事。才陋而不知谦下,喜欢轻易诋毁他人,只能招人反感愤恨。 8、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 (卷二十一《王卫刘傅传》) 【译文】根据形势可以得到的东西我努力争取,就可以获得重大成功;根据形势不可以得到的东西我去努力争夺,就会遭到重大失败。 【启示】应该得到而又能得到的东西,就可以努力去争取;不应该得到而且也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就不要觊觎。人往往会遭到两种类型的失败:一是可以得到的东西没有努力去争取,以致错过了时机而导致失败;二是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拼命去争夺,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而遭受重大损失。 9、知人+自知=贤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注》) 【译文】能知人的人称智,能自知的人称明。能在贤达之列的人,一定兼具这两种能力。 【启示】知人难,自知更难。就算不能成为贤达,也应尽量向着知人知己的方向努力修养自己,如此才能更好的自处和与人相处。 10、多想想别人的好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卷三十八《许麋孙简伊秦传》裴《注》引《益都耆旧传》) 【译文】只记别人的好处,而忘记别人的过失。 【启示】记人之善则能取人之长以益己,忘人之过则可与人无隙而容人。 11、有多大碗,有多少饭 非才而据,咎悔必至。 (卷五十三《张严程阙薛传》) 【译文】不是那样的人才而占据那样的位置,一定会招致灾祸和悔恨。 【启示】人当有自知之明,自知非其才,就不要据其位,否则不但会自取其咎,还将给别人造成损失。 12、多跟好人在一起 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卷三十三《后主传》) 【译文】尚未染色的绢没有颜色,给它染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 【启示】这句古训,说明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人不能不慎于交友,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也不能不注意。 13、爬得越高,越要懂得谦卑 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居之以卑。 (卷三十一《刘二牧传》裴《注》引习凿齿曰) 【译文】立了大功知道礼让,地位高贵能够谦卑。 【启示】满招损,谦受益。即使功高位尊,也应当谦卑自下。居功自傲,必招致失败,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就是例子。 14、待人要真诚 开诚心,布公道。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译文】对人以诚心相待,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启示】为人处世,做事、待人都能做到开诚布公、坦白无私,而不虚情假意,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得多,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和谐得多。 15、一定要提防花言巧语 信言不艳。 (卷四十七《吴主传》) 【译文】诚实的话不玩弄辞藻。 【启示】信言不艳,贵在诚实。花言巧语,实藏诈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