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相辉 一、孟嘉遗帽有美文 东晋名士孟嘉,曾在桓温幕府做过从事中郎、长史等职,在一次重阳节的宴会上,他差点出了丑,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才思而轻松化解了尴尬,并博得美名。《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着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四坐嗟叹(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人讲究非常讲究正衣冠(故《论语》载子路临死之时尚且要系好冠缨),可孟嘉在重阳宴会上被风刮走了还浑然不知,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桓温趁着孟嘉上厕所的时候,让人把帽子捡起来放回孟嘉的座位上。又命孙盛写了一张字条嘲弄孟嘉。孟嘉回到座位虽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但却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戴正,瞄了一遍字条,便请纸笔,不假思索,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又文采斐然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因此引得满座皆惊,争相传阅,击节叹服。 孙、孟所写文字今皆不可见,但此事却流传至今,成为美谈。可见才思敏捷之人,即使遭遇尴尬之事,也能轻松化解之。 大凡名士多爱喝酒,孟嘉也不例外,史载: 嘉好酣饮,愈多不乱。温问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 桓温大概不怎么喜欢喝酒,所以问孟嘉酒有什么好的。孟嘉回答说:“您没能体会到喝酒的真正乐趣罢了。”照此推测,孟嘉必然是深得饮酒之乐的。 渐近自然(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善饮酒还不足以成就孟嘉的名士之名,史载孟嘉于饮酒之外,还深得音乐之道。 (桓温)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嘉答曰:“渐近使之然。”一坐咨嗟。 《礼记》中说士无故不撤琴瑟,可知音乐乃古代士人的基本修养。从桓温所问中推测,当时大概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即听音乐时,弦乐不如竹乐,竹乐不如人声。但为什么会如此,大家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孟嘉的回答,上引《晋书》作“渐近使之然”,其实《孟嘉墓志》作“渐近自然”。茅璞《三馀录》便认为当以后者为是,并说: 盖肉声者,歌也,不假于物,故曰自然。嘉之意谓丝声之假合,不如竹声之渐近。竹声之渐近,又不如肉声之自然也。 据茅氏的解释,我们知道孟嘉在音乐方面的主张,也与魏晋时期“任自然”的风气是一致的。 才思敏捷之孟嘉,饮酒既得深趣,音乐又任自然,无怪乎其为名士也! 名士风度(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陶潜无酒菊中坐 孟嘉好酒,他的外甥比他更甚,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陶渊明。《宋书·陶潜传》: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但世人多只知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知他也曾因没有酒喝而坐在菊花丛中。引文中的“弘”,是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弘,他很仰慕陶潜,所以常送酒给陶喝。要不是王弘的及时酒,陶渊明在重阳节恐怕得渴死在菊花丛中吧。 《宋书》又云: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率性而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陶渊明显然只继承到外祖父喝酒的本事,而音乐却非其所长,所以他也就只能蓄素琴一张。所谓“素琴”,就是无弦琴。唐代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可以调素琴”,用得就是陶渊明的典故。但仔细想来,在家里摆一张没有弦的琴,与今日某些所谓成功人士在书架上摆几个空书套,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陶渊明畜素琴为名士,今人摆书套为俗人,此种差别何在?盖陶渊明乃率性而为,今人乃有意附庸风雅,一真一假,境界自然不一样。 因为率真,所以陶渊明有酒便喝,不论对方的身份贵贱。喝醉了,也不跟人客气,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稍能得其意,而率真仍不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