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名称变迁:雅言-通语-正音-雅音-官话-国语 中国七大方言区(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过:“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根据西汉扬雄所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的记载,汉初的方言大致已有十来种。 方言太多,还差别很大,于是人们需要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可以交流的语言。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通语”,即通用的语言。扬雄的《方言》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与方言对应。不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实际比“通语”这个概念要早得多,各个历史时期通语的具体称谓也不一样。 夏商周时期的通语叫什么指什么,现在已不可考。先秦时期的通语叫“雅言”,《论语·述而第七》里说:“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不过,这里所说的雅言,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种书面语。 孔子当时周游列国,弟子三千,来自全国不同各地,语言不通,如何讲学?答案就在这里——雅言授课。 到了秦汉时期,多称“通语”,隋唐时期多称为“汉音”。至宋元时期,则称为“正音”或“雅音”。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话”,并且沿用至清末。 1909年清政府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国语这个叫名一直在台湾地区保留至今,但大陆地区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改称“普通话”。“国语”与“普通话”实际上是异名同实。 历朝的“普通话”是什么? 历朝的“普通话”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各个时期的通语都是以某种通行范围比较广泛的方言为基础的,这个方言流行的区域通常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 从先秦的“雅言”,秦汉的“通语”到隋唐的“汉音”,其通语都是以现今河南洛阳、陕西关中地区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在这之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移,因此宋元的“正音”或“雅音”改为以现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明初至明中期的“官话”是以现今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明中期以后至后来的普通话则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方言为基础。 明中期以后至后来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来,请用唐音和我们一起朗诵《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zhiang zên mraeng ngüad guang, 疑是地上霜ng-ijie’dih jiangh shiang。 举头望明月gye’deu müangh mraeng ngüad, 低头思故乡dêi deu s-iguoh hiang。 (’上声,-h去声)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赵元任在划分汉语方言时,把具备一定共性的方言统称之为“官话方言”,并沿用至今。从此“官话”一词只用于指称“普通话”或“国语”的基础方言,而跟“通语”的含义分道扬镳。 元明清以来,北京就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这种南京口音的“普通话”,不过当时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那时候的普通话也称为“官话”,依然没有广泛推广。 武林外传的《同福客栈》里可谓汇聚全国方言,形象地还原了古人语言不通如何交流滴:佟掌柜的陕西话、老白与李大嘴的东北话、郭芙蓉的闽南话、祝无双的上海话、燕小六的天津话、邢捕头的山东话、小米的河南话,以及吕秀才的上海话&英语…… 武林外传的同福客栈(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的。他在192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并且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为“官话”就不那么合适了,于是那时候的普通话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国语。不过“国语”这个名称当时争议很大,包括瞿秋白在内的很多人都反对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