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为学大要第一 完整版:读书就是为了要成为天下第一等人 一、读书就是为了要成圣成贤 今天我要跟大家开始讲“为学大要”。其实“为学大要”,可以说是在《近思录》这一部经典里头分量最多、最重的。大家想想看,整个《近思录》总共是622条,分成十四卷,平均来讲,大概一卷就四十几条,但是光光“为学大要”就占了111条。 我们今天首先要跟大家介绍的,是周敦颐在“为学大要”收录的两条,这两条都非常的重要。所以说我们要先跟大家介绍。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他说:“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这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他把我们读书人分成三级。我在这儿打个比方,像《中庸》里面都已经提到了,生知安行的就是圣人,学知利行的就是贤人,然后再来,困之勉行的就是学者,所以学者就是初学的人,我们一般人都是初学的人。然后,德行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称为贤人,贤人更上去一层就叫做圣人。圣人已经是最顶级了,在儒学里面的最高的典型就是圣人了。所以濂溪先生一开始就讲,这个“圣希天”,也就是圣人期待自己能够像天一样,什么叫“天”?了无私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与大道完全融混为一,就是“圣希天”——圣人都期待自己能像天地一般。然后“贤希圣”,也就是贤人总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成为圣人。而学者——“士希贤”——学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贤人。 所以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清明扫墓,我就跟父亲骑着自行车,我们要到墓园去。我在路上就问我父亲,说:“爸爸,读书要干什么?”我爸爸只告诉我一句话:“读书就是要成为圣贤!”这就是“士希贤,贤希圣”的意思。 我在这里要跟大家讲,濂溪先生讲“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士就是学者的意思。然后他接着讲说:“伊尹、颜渊,大贤也。”说伊尹跟颜渊是两位大贤人。伊尹是谁?大家知道,伊尹就是辅佐商汤的贤相。商汤,大家知道夏、商、周那个商汤,他把夏桀拉下台,建立了商朝。伊尹就是商汤的贤相。那颜渊,大家知道,颜渊是孔子最疼爱的弟子,智慧最高,孔子一讲他就马上知道的,这就是颜渊。他说“伊尹、颜渊,大贤也”,说伊尹跟颜渊是两位大贤人,他在这里讲什么?大家要知道,伊尹得志。为什么叫“得志”?因为得到好的领导,好的领导刚好是天子,所以伊尹可以好好地发挥他的所长。那颜渊是在乱世,在那个时候他只能“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所以说颜渊是不得志。但读书人不得志,你就要好好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说“伊尹、颜渊,大贤也”。 伊尹与颜渊(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接着说:“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他怎么说呢?他说,伊尹要是他的君上,也就是商汤,如果不能像尧舜这样的话,他就觉得很可耻。大家看看商汤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叫太甲。太甲上任之后无道,就被伊尹流放三年。流放三年之后,他又悔改,伊尹再把他接回来,大家看看,这就是伊尹!所以说伊尹以他的君上不能像尧舜那样的圣君,而引以为奇耻大辱。“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好的安排,不能人尽其才,他就好像被人家在菜市场公开鞭挞一样的难过。这代表什么?你作为一代的贤相,上要能够辅助君王,下要能提拔这些俊秀之士。对不对?你看看很多人当宰相,皇帝做错事也不敢讲,下面老是用一些会拍马屁的人,这都是不入流的。你要真正向伊尹学习,如果他的国君不能做到像尧、舜那样,他就要想方设法来劝他的国君,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你下面有人才不能得其位的话,那就是你的最大的不对,宰相就是要能够提拔人才嘛! 然后,濂溪先生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什么叫“不迁怒”?也就是说我对张三发脾气的时候,我不会把对张三的那种怒气牵扯到李四去,这叫迁怒,迁就是转移。大家想想看,有的人常常在家里心情不好,出来讲话,就迁怒别人,这就是修养不好。这叫“不迁怒”。大家要记住,你一容易迁怒,就容易得罪人,然后对自己伤德很厉害,所以说不迁怒。第二个叫“不贰过”。什么叫“不贰过”?也就是说已经犯过的错误,不会再重复。我们讲句实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既然有过错,知道之后,就不再重复,这叫不贰过。 接着,“颜渊三月不违仁”,孔子称赞颜渊三月不违仁。什么叫“三月不违仁”?因为孔子其他的弟子能做到不违仁,就只有日或月而已。什么叫“日或月”?一天不违仁就不错了,能够做到一个月不违背仁德,那就更好了。像颜渊三月不违仁,三月就表示很久很久都不违背仁德,这就值得我们来效法了。 然后濂溪先生说:“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大家记住,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志气,就要以这种伊尹的志向作为我们自己的志向。伊尹的志向是什么?如果他的君上没有做到像尧、舜这样的话,他就引以为耻。只要有人才不能为国家所用,他就认为那个都是他自己的过错,这叫“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也就是说颜渊学什么我们就要学什么。颜渊到底是学什么?大家记住,在《论语》里面有记载,就是颜渊问仁,孔子就告诉他“克己复礼”。那颜渊就问他,“请问其目”,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说这叫“学颜子之所学”。 所以这样大家大概就清楚了,在“为学大要”,开宗明义第一条告诉我们,我们学,学是要学什么?要学颜子之所学,那志向要像伊尹那样的志向。也就是说,讲句实话,在古代读书人最高就做到宰相,不得志的话你就是在野。你最高就是做到宰相,那你做到宰相,你就要担心说我的君上不能像尧舜那样,所以说如果你当到宰相,你的君上不如尧舜,你还继续做,你没有跟他劝谏,那你就应该不要做,否则坐在那里是丢脸、失职的。所以学颜子之所学,要学到像颜渊这样,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这是为学大要的开宗明义。 二、德行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好,我们继续来看第二条。 第二条写得太好了!这是濂溪先生讲的,他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什么意思?濂溪先生告诉我们圣人之道。什么叫做圣人之道?也就是圣人所遵循的、所依循的那个大道,叫圣人之道。圣人之道绝对是没有私心的,一定是把仁、义、礼、智这种天生的善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才叫圣人之道。 所以濂溪先生在这儿告诉我们,这个圣人之道,你要“入乎耳,存乎心”。也就你一听到圣人之道,你就要好好地听进你的耳朵,不要讲出来,干嘛?要存在你的心坎里头,要存乎心。很多人就入耳出口,圣人之道才刚刚进来,又从嘴巴出去了,都没有存在你心中,那有什么用?所以他讲圣人之道要“入乎耳,存乎心”,为什么?心是我们身体百骸的主宰,你只要把圣人之道能够存乎心,你自然而然就能够“蕴之为德行”。什么叫“蕴之为德行”?蕴就是蕴蓄的意思。蕴,蕴含,蓄就是积蓄,把你所听来的圣人之道,既然已经存在你的心里头,你就要以圣人之道来指导你的立身行事,自然而然就会积蓄成为你的德行。什么叫“德行”?德,“实有得于己”叫做“德”,行是见诸于外。所以他说,德行德行,如果我们只讲德性,德性是比较偏内的,德行就有德有行,德是在内,行是在外。接着,“行之为事业”。什么叫“行之为事业”?不是表现在外而已,而且还推广到天下万民,成就功业,能够化育百姓,移风易俗。所以说大家看看,濂溪先生告诉我们,“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很清楚:入乎耳——你不要入耳出口,要存乎心;然后你蕴之为德行——蕴蓄在里面就成为自己的德行;行之为事业——发挥在外,就要能造福天下百姓。他说:“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大家想想看,很多人他在读书,不重视圣人之道,他只在乎怎么把这个辞章写得华丽一点,讲得好听一点,写得好看一点,用这样来炫耀自己,他说这实在是很简陋。大家要记住,读书,重要的是要能够使自己的德行越来越好,而不是在这种知识、技能上面,去拿这些来炫耀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是完全错误的! 伊尹与颜渊(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在为学大要一开篇就是濂溪先生讲的,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圣人之道,要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你不要以文辞为重,也就是德行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社会多急功近利,很多人很强调什么?IQ,看他的智商。很多人智商很高,书读得很好,但是为什么没有什么成就?人家说,哎呀,这是EQ的问题!EQ叫做情商——“情绪商数”,就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跟人家虚与委蛇。后来发现说智商高、情商高还是不行,现在发现什么最重要?现在有人提出一个叫“德行商数”,说德行最重要。你有好的德行,做什么都好;你没有好的德行,你智商再高、情商再高,也没有用。所以没有德商,你智商、情商都没有用,所以德商是最重要。 德商不是靠天赋,其实每个人生下来,老天都给你同样的,有仁、义、礼、智的善性,就看你自己会不会去珍惜,把它就像濂溪先生所讲的,把“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大家看看,孔子是不是这样?孔子从小就“入乎耳,存乎心”,他删述六经,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以这些前古圣王来做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说濂溪先生在这里特别不一下子讲尧舜——很多人一听到尧舜,说我怎么可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呢?濂溪先生就不讲尧舜也可以,我们就讲,你至少“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总可以吧? 三、人为什么是天下最灵秀的动物? 我们现在来看第三条。 第三条可以说是在《近思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条,这一条叫做“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好何学论”,这一条是伊川先生写的。据说当时伊川才18岁,因为伊川他是洛阳人,他18岁游太学的时候,那时候胡安定先生,也就是胡瑗,在太学主持学政。胡瑗就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就是这个题目——颜子所好何学论。伊川就写下了这篇东西。大家想想看,18岁的小程子就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他写了这篇东西之后,胡安定先生一看,大为讶异,马上约见这个18岁的年轻人,跟他谈过之后,马上就聘程颐在太学担任学职。 《颜子所好何学论》,有人说他是18岁写的,也有人说他是24岁才写的。不管18岁也好,24岁也好,这么年轻就能够写出一篇这么好的东西,不得不叫人佩服!也就是说,伊川再晚再晚也不会晚过24岁,就写出这篇东西。 我们现在来看第三条,他说:“或问”——“或问”就是有人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也就是说,有人这样问,孔圣人他的门下有三千个徒弟,就只称赞颜渊好学,到底是为什么?他说,“夫《诗》、《书》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问的人就说,《诗》、《书》六艺——六艺就是诗、书、礼、乐、射、御——他说《诗》、《书》六艺这些,三千个徒弟没有人不懂,但是孔老夫子只称赞颜渊好学,到底颜渊所好的学是什么学问呢?“伊尹先生曰”——刚才讲的这个“或问……”,到这里“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这是题目——伊川做答,就说伊川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伊川第一句话,就单刀直入,指出来颜渊所喜好的学问跟别人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别人可能是我学着怎么去种田,有的人学着怎么去做生意,有的人比较高一点——我学着怎么去当官。颜子,他要学什么?他是要学怎么样才能够成为圣人。 伊川先生 程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好,伊川就自己问了,可以经由学习而成为圣人吗?他自己设这么一个问题,圣人不是天生的吗?伊川说,当然可以经由学习而成为圣人。那他就自己问了,那么怎么样学习才能够成为圣人呢?我们来看看,《颜子所好何学论》这一篇千古奇文,它就点出,在孔门三千个子弟里面,为什么孔子就只称赞颜渊是好学,不称赞别人好学?就是因为颜渊所喜好的学问跟别人不都不一样,他不是想说我怎么去当官,不是想说我怎么去赚钱,他讲的是说我怎么样才能够经由学习——在夫子身边学习,而成为圣人。所以伊川现在就要告诉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够成为圣人——经由学习而成为圣人。他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第一句话点出来,他说“天地储精”,也就是说天地之间储存着精华,大家知道天地之间是什么,不就是阴阳五行之气吗?这个阴阳五行之气的精华,在这些精华里面,能够得到五行之秀——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先有阴阳,阴阳之后才有五行。为什么阴阳之后有五行?我们放在最后,也就是道体的时候,《太极图说》里面就告诉我们,怎么由阴阳而成为五行的——我们人就得到阴阳、五行的精华,最精华的、最灵秀的才叫做人。天地万物,哪一个不是阴阳五行之气的产物?人却是在这阴阳五行之气所化生出来的万物里面最为灵秀的。 大家想想看,你说猴子灵秀不灵秀?猴子灵秀,但是猴子能像人这样思考吗?没办法。你看看,十万年前的猴子现在还是一条猴子,十万年前的人跟现在的人完全不一样,从里到外都不一样,从看得到的到看不到的都不一样,你说是不是?你去看看猴子,猴群一般来讲很少超过两百只。一般来讲猴群几十只就不得了了,猴群最多不会超过两百只。现在的人群——在古代,十万年前,人群为了打猎的关系,可能有几十个人——现在全世界六、七十个亿,都变成一个群体了。对不对?你看看,以前光溜溜的,现在化妆化得那么多,连头发都变了,器官也可以移植,上面还穿着衣服,猴子到现在还没穿衣服。里面在想的都不一样,是吧?所以从看得见的到看不见的,从外表到内里,从看得到的群体都大大不一样,这就是人,“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就是人,所以可以说,天地之间的精华都聚集在人身上。 四、人人都有五性七情懂得正心养性才能成伟人 接着伊川说:“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大家来看看,他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也是非常地真诚而宁静,“真而静”。“其未发也”,这个所谓“未发”是指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情绪还没表露出来的时候,“五性具焉”,也就是说他的情感还没表露出来以前,已经有人“仁、义、礼、智、信”这五性了。大家知道,什么叫仁?恻隐之心,这就是仁之端。有是非之心,这就是智之端。义就是羞恶之心。礼就是谦让之心。智就是是非之心。信,信是什么?实有其事,就是信。仁义礼智信,这是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大家想想看,哪个人生下来没有一个慈悲的心?这个都不用教育,你就自己知道的。所以说仁义礼智信,在你还没有情绪宣泄的时候,早就都已经有了。 然后他说:“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我在这儿告诉大家,人麻烦的地方就在这里。就是有了这个躯体,你有了这个躯体就有这个需求。有了这个躯体,你就要吃东西。你不吃东西会饿,你不把饿解决掉,你就饿死掉了,对不对?然后你一吃东西就会渐渐成长,成长到一个程度,成熟了,你就有性的需求。你如果性的需求没有解决的话,你怎么繁衍后代?所以“食色性也”,就是这样。也就是当人有这个躯壳之后,外面的事物一接触到我们的躯体,就会触动我们的性情。因为有了这个躯体,我饿了,饿了就难过,我就要解决这个难过,对不对?是一样的道理。 他说,“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也就是说,当你的“其中动”,这个“中”就是你的心动了,受到外在的刺激心动了,然后七情就流露出来了。哪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喜,就是欢喜;怒,就是生气;哀,哀伤;惧,恐惧;爱,喜爱;恶,是厌恶;欲,就是欲求。这些全部都出来了。五性,就是仁义礼智信。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我们讲五性、七情,五性是天生就有的,七情就是因为受到外物的刺激,然后怎么样?就会宣泄出来。 他说:“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他说我们的七情越来越炽热,越来越流荡,这样我们的本性——也就是仁义礼智信,就受到伤害了。 五性:仁义礼智信(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他说,这个明觉的人,他就会去约束他的情绪,使它合于中。什么叫合于中?就是不要太过,也不要过及。“正其心,养其性”,也就端正他的心思,涵养他的性情。但是愚蠢的人就不懂得去节制他的情绪了,就“纵其情”——放纵他的情绪,以至于乱七八糟。到最后,就桎梏了他的本性——到最后,所作所为都跟他的本性背道而驰。 你去看那些犯罪的人。犯罪的人,他本来不也都是人吗?怎么会干那些大家难以想象的事?这就是因为自制力比较差。像在贫民窟,贫民窟出来的小孩大部分都去当小偷,但自制力高的人——贫民窟也出现过伟大的人物,就是因为他自制力高,他能够自我节制。 所以说,在这里,伊川先生讲:“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说那种自制力高的人,也就是明觉的人,他懂得去节制,他懂得去约制他自己的情绪,使他合于中道,正其心而养其性。那愚者不知道去节制,就会放纵他的情绪,以至于无所不至,到最后作奸犯科。 五、成为圣贤的不二心法:自明而诚 好,那伊川继续讲说:“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你想要学得变成圣人,要把自己修养变成圣人,必先明诸心,也就是你首先要把你想要学习圣人、以圣人作为我们楷模这点,你要明诸心,自己很清楚,我要学的就是圣人。“知所往”,你知道我要往哪个趋向去走,然后你就很努力地往这方面去做,以求达到那里,这就是中庸所谓的“自明诚”——“自明而诚”的意思。 好,“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也就是说,你怎么样让你的心智能够那么真诚地一心向上、一心向善、一心向圣呢?那就是因为你笃信大道的关系,只要你笃信大道非常地诚恳,那你去做,就会非常地果断,是吧?你去实行非常果断的话,你就能固守这个方向,到最后你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他在这里告诉我们得很清楚:你先要以圣人作为我的目标,我很清楚我要去学圣人;然后我要去学圣人,什么叫圣人?圣人就是跟大道融混为一体的叫圣人,所以说你要先笃信大道;你笃信大道很确实了,然后你力行才会果断;你力行果断才能够固守,固守得非常地完整。 所以,他说:“仁义忠信,不离乎心”。也就是仁义忠信——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仁义”两个字,你就讲“仁”就对了,“仁”就包含“义”在里头了,其实“仁义”也意味着“仁义礼智”——所以说,仁义就是仁,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的善性;还有忠信——忠,尽己叫做忠。信,什么叫做信呢?也就是说,我是很诚信的,说了是算数的,是吧?所以说“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也就是什么意思呢?仁义忠信,随时我都信守不渝,就算在慌乱之中,在颠沛流离当中,仁义忠信也不会离开我。我出来当官,也是信守仁义忠信;退而在野,也是仁义忠信;我讲话,也是仁义忠信;我不说,也是信守仁义忠信。 他说:“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什么意思?他说,如果你能够这样,仁义忠信随时都谨记在心的话,持久这样,没有片刻会偏离仁义忠信,这样你在平居的时候就非常地安然,你在跟人家交往,动容周旋也都能够合乎礼节,在这种情形之下,乱七八糟的事情就无从而生了。 所以,“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大家看到没有,他这儿说,颜子他所做的事情就是:不合于礼的我就不看,不合于礼的我就不听,不合于礼的我就不讲,不合于礼的我就不做。 孔子就称赞他说:“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渊只要听到有一件善德,他就很诚心地去服膺它,去做它,就不会偏离它。又称赞他“不迁怒,不贰过”。刚才我们讲过了,也就不会迁怒到不相干的人,已经犯过的错误绝对不会再犯。“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也就是说自己所作所为,如果有哪里偏离仁义忠信,他不曾不知道——很多人做错事不知道——颜渊非常谨慎,只要有什么地方背离了大道,他马上就知道;只要一知道,就不会再做,这就“不贰过”了。所以他说,孔子已经告诉我们,颜渊可贵就在这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要一看到有什么善德,一定要马上把它学过来,不再丢掉它,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是颜渊对于要学成为圣人是这么样地努力学习,他学习的方法就是这样的。 六、想要成圣成贤绝对不可“外求” 好,他接着说:“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什么意思?他说,像孔圣人这样,他就“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什么意思?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圣人是这样——他是不必去思考就能够得到,这叫“不思而得”;不必去勉强,他所做的就自然而然恰到好处,一点都不勉强。然后颜渊他一定要经过思虑之后才能够得到,一定要勉强自己之后才不会有过与不及,所以颜渊跟圣人比起来还差那么一点点,这叫什么?也就是圣人是从容不迫,自然而然,所作所为都符合大道,自然而然一点都不勉强。颜渊他是有为法,孔子是已经达到无为法,自然而然,他动容周旋无不中礼。那颜渊一定要思之后才能得道,一定要勉强之后才能够得中,这一点还是跟圣人差一点点。之所以差哪一点,他说他是“守之”,而不是“化之”。什么叫“守之”?刻意去这样去做,因为刻意这样做,所以说你还不是圣人。那像孔子自然而然,无不中礼,那就已经达到无为法了。 所以说在这里,结论的时候,伊川这样说:“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说按照颜渊这么好学来看,只要再给他几年,很快,也可以达到化境。 好,结论他是这样说:“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已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什么意思?他说,后来的人不了解,以为圣人是生而知之,所以你怎么学我反正不是圣人,不必去学圣人了,所以就没有人去认真思考怎么样经由学习才能够成为圣人。所以说,因为这样,他就不反求诸己了,却是到外面去求了。到外面去求,去求一些什么?就以博闻强记,也就能记很多典故,记很多历史,背很多东西,还有巧文丽辞,把文章写得好,辞章写得华丽,用这样来炫耀自己。我问你,你这些,你记得再多,这个巧文丽辞做得再好,对于你能不能成为圣人,一点关系也没有啊!他说这样,哪里能达到大道呢?所以“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学异矣”,那就是现在所谓的学,跟颜子所好的学大大地不一样了。 七、修好这颗心成为圣贤绝不是不可能 所以我在这儿就要告诉大家,这个《颜子所好何学论》在讲什么?大家仔细来看,《颜子所好何学论》它一开始就说,我们人是得到天地储精,得到五行之秀,才是人。当我们人一开始的时候是真而静,所以仁、义、礼、智、信——这五性——善良的本性都已经完备了。但是因为我们人一生下来就有这个形体,有这个形体自然就会跟外物接触。一跟外物接触,就会扰乱我们的心思。心思一受到扰乱,七情就出来了,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就出来了。一出来,如果你不能自我节制的话,七情一泛滥,就伤害了我们善良的本性,再怎么莫名其妙的事情就全部都做出来了。 所以我们怎么样能够来克服这个呢?怎么来学成圣人?他就告诉我们,很简单,你一定随时要把仁义忠信放在心里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随时随地,统统都是仁义忠信不离心。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大家想想看,当你这样的话,只要你仁义忠信随时都放在心坎里头,自然而然就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了,就不会迁怒,就不会贰过。当这些你都弄了,因为这还是有为法,只要你能够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无为法,也就是像圣人一样非常地从容不迫,不勉强而所作所为无不合于礼,无不合于中道。这就是学以至圣人之道。 所以我在这里就要告诉大家,这一篇很重要,尤其他到最后讲,说后面的人以为说圣人是不能学的,圣人是生下来就是圣人,其实真的有生下来就是圣人吗?你去看看孔子生下来就是圣人吗?孔子也是很努力的,圣人都那么努力了,我们天赋如果不如圣人,能够不比他更加努力,那我们不就糟糕了吗? 所以说,后面的人以为说圣人是学不到的,所以说他就不反求诸己了,不在自己的仁义忠信上面下工夫,不在自己的身上下工夫,不在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上面下工夫,而去对外面下工夫。对外面怎么去博闻强记,怎么去巧文丽辞,弄得外面讲出来人模人样,却内心一点点都不合于大道。所以颜子所用的,都是向我们的内里。“向我们的内里”是什么?就是向我们这一颗心,心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让仁义忠信不离乎心,这是最重要的。仁义忠信不能离乎心,随时随地都是仁义忠信,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无时无处必于是,这样久而久之,你自然而然就跟大道融会为一,这就是学以至圣人之道。 谢谢收看。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