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十四期之十二:“仁”就是把别人也当“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李山 参加讨论

    李山:“仁”就是把别人也当“人”
    那么“仁道”,一般我们就单独地说“仁”,就“仁”而说“仁”,实际上也有一些简要的一种概括,比如在《中庸》里边说“仁者,人也”。“仁者”什么意思?“仁”,“仁者,人也”前边这个“仁”是“仁道”的“仁”,后边这个“人”就是一撇一捺的“人”,这个意思,什么意思?“仁者,人也”什么意思?“仁者,人也”这个“人”,我们今天说这个人的时候,不是说跟狗,跟什么石头对着,这就是”人”,不是这个意思。“仁者,人也”这个人,今天我们有些话我们还保存这个意思,比如人家都下班了,咱们也下班了。人家都放假了,咱们也放假了,人家。“仁者,人也”实际上就是你如何对待“人家”的问题,“人家”注意,就不是“你家”。
    我们说,谁是“人家”?父母是“人家”吗?兄弟姐妹是“人家”吗?朋友是“人家”吗?我们同单位的是“人家”吗?谁是“人家”?不相干的人是“人家”。不相干的人是“人家”就是和我们不相干,不认识,实际上这句话,考验你是不是位“仁者”,不在你怎么对待你爹妈,不在于怎么对待朋友、对待兄弟、对待姐妹对待什么认识的人,真正考验你是不是“仁者”,考验你对待不相干的人怎么对待。所以,这句话我们简单地翻译就是“他人也是人”。
    只有把这句话、这个原则定下来以后,你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是同类,和我不相干的人也是跟我同类,人类有共同的好恶,都喜欢富贵,不喜欢贫贱,都喜欢被尊重,不喜欢被轻贱,那好,你要不想被别人轻贱,你就不要轻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要没这个类的概念,就麻烦了。所以在这点上,诸位,“仁者,人也”实际上就是,我们再加上“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个“人”也是这个意思,爱他人。你如果把别人当成跟你一样的人,才能谈得上爱他人。
    在这点上儒家实际上早就提出来一个什么呢?提出来一个如何跟他人,跟我们不认识的人相处,这样一种人道原则,把不相干的人也当成相干的人,甚至当成和我们一样的人来处置,实际这就接近基督教说的博爱了。
    可是,诸位,虽然这个观念提得很早,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认识的是人,不认识的就不是人。
    所以你看,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就举上医院吧,因为现在医院医疗困难。你要想到一个大医院去看病,找一个专家挂号,排队也要排几天吧,排晚上也去排,怎么办呢?通过七大姑八大姨二大妈各种关系七绕八绕的,哎,给他递个条子。这在中国,递个条子就管用,他就可以让你先来看一看,你就省了很多时间。
    这就是说我们在社会当中,我们要通过千方百计那种社会关系把他人转化为不是他人,是相关的人,哪怕这个相关的人实际上八竿子打不着,他也管用。
    注意,当我们这个社会成这个样子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不把别人当人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做事的成本就高了,就麻烦了,就会变成了什么?你到医院来,你得托关系,你到学校来,你得托我的关系,就变成了我的阵地我做主,我的阵地折磨你,我的阵地是折磨你的依据,你的阵地是折磨我的凭借,互相之间你伤我我伤你,就变成这样一个情景,这个社会做事成本就高了,这个社会在里边生活就不太幸福。“仁者,人也”,遵循一个直道走多好啊,大家都把别人,不相干的人也当成人,这个社会就健康了。所以,“仁者,人也”。
    另外在《雍也》里边还提到了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立”,在这个社会站立,你也要让别人立,你想显达,你也得让别人显达,你别好,踩着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样的话,你招致的这种反弹可能更大,这个社会成了魔鬼道了,就成了人间地狱了。
    所以这都是我们说我们单独看这个“仁”字,为什么“仁”这个道,儒家的仁道到今天他也可以闪光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知道,有一些世界性的会议开会就说,我们这个伦理学,没路可走,我们只能退回到中国的孔子所说的那八个字,把它作为伦理学最后的一条铁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我们人类都是同类,我们有共同的好恶,所以,你不愿意的,注意啊,他不是说我愿意的——我不愿意的我不推给别人,当然,不同类就不能这么讲了。人不喜欢吃屎,但是我们经常养只狗,让它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当然是过去了,现在养狗不是这样的。不同类可以,同类就不能这么讲,就是“己所不欲”,同类只能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这个道理,儒家这个“仁道”,因为他讲的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准则,遵循这个准则,我们人类像个人类,我们人类由这个准则往前走好,把这个破坏了,把别人不当人,这个社会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把别人当做敌人,每个人都是骨子里边对别人,没有关系的人都是采取了一种冷漠的、消极的那种态度,这个社会就潮湿、阴暗,就道路崎岖。所以说,要提倡正确的(观念)。这是我单纯地从“仁”这个来看的,它是一种“恒道”,它是一种恒常之道,是做人的准则,颠扑不破,你到了哪儿你都得这么做。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