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诗人启功” :启先生背诗(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启功书院丨ID:qigongshuyu 赵仁珪 参加讨论

    
    启功先生能背出很多诗
    我还曾向启先生请教过六言诗的格律问题,为此事先准备了一些六言诗。但到他那之后,他马上脱口给我背出好几首六言诗,并写下四首,为我逐一讲解。这四首分别是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柳叶鸣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和苏轼的《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但有尊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凄迷。”说实在的,我也算忝居唐宋诗词研究者之列,但对这些诗只是有印象而已,根本背不出来,在启先生面前只有汗颜而已。
    一次,我为了赶写一篇论禅诗的文章,想举几首一般研究者很少提到的、意境上禅趣浓郁而字面上又不带禅语的作品,以证明禅诗的研究可以扩大诗歌研究的领域与视角,但苦于找这样的例子太费时间,于是就去请教启先生。不想他一口气就给我举出好几首:“渡口和帆落,城边带角收。如何茂陵客,江上倚危楼。”“汉公尝说惠泉诗,解讲楞严解赋诗。今日我来师已去,草堂风雨立多时。”“西风吹破黑貂裘,多少江山惜倦游。红叶正霜天欲雁,绿蓑初雨客吟秋。”“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清嶂绕螺亭。”他当时只提到第一首的题目是陆龟蒙的《夕阳》,其余则说“问则不知,用则不错”,这是他在记不清出处时常用的口头语,但这对我足够用了,这几首诗确实符合我所期望的那些条件,回来一查其余几首分别是路振《题惠泉师壁》、宋伯仁《秋晚》、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其四,都是不常见的诗。我不知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解决的事,在启先生脱口之间就解决了。
    
    关于启先生背诗的本领,有几个极有说服力的佐证
    说起启先生背诗的本领,还有几个极有说服力的佐证:
    启先生的世交溥心畬先生,是近代著名的诗人、书画家,早年曾出版过《西山集》,但可惜的是,后来的诗词稿本大部分已经遗失,很多作品不为人知。但其中的《落叶》四首却靠着启先生杰出的记忆力得以保存,事情是这样的:“这是先生一次用小行草写在一片手掌大的高丽笺上的,拿给我看,我捧持讽诵,先生即赐予我了,归家珍重地夹在一本保存的师友手札粘册中。这些年几经翻腾,不知在哪个箱中了,但诗句还有深刻的记忆。现在居然默写全了,可见青年时脑子的好用。”(见《启功丛稿·题跋卷·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至于《落叶》四首的原文,亦见该文,文长不再过录。
    一次,在访日期间,启先生遇到世交陈曾寿的孙女陈文芷女士,她说带来一首她姑夫赵朴初(陈曾寿的侄女婿)最喜欢吟诵的一首陈曾寿的诗,启先生说:“你不必说了,必定是陈老先生的《泪》。”随即吟诵道:“万幻唯余泪是真,轻弹能湿大千尘。不辞见骨酬天地,信有吞声到鬼神。文叔同仇唯素枕,冬郎知己剩红巾。桃花如血春如海,飞入宫墙不见人。”陈女士不禁大惊,“你怎么知道是这首,还能背下来?”“这不奇怪,因为陈老的这首诗写得太好了。”说罢,二人不禁开怀大笑。
    最近,我偶与启先生谈到旅顺、大连景物,启先生说:“那里有一座白塔山,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日本的乃木希典率日军曾在此与沙俄血战,付出六个师团的兵力,最终攻占了此山,在一个小石碑上刻上了他作的一首诗:‘山川草木转荒凉,十里腥风新战场。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我惊奇道:“这样不被人注意的诗您怎么也能背?”启先生说,那是1979年我到辽宁博物馆时,顺便游览白塔山,看到这首诗,觉得写得挺好,就背下来了。
    我曾问过启先生,背诗与作诗有什么关系?启先生说关系太大了。喜欢,才去背;背多了就会在脑子中形成一个套路,不但词汇、句法上,而且构思、情调上自然而然就会受它的熏陶,这比任何高明的老师教都管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嘛!如果只学、只背一家,顶多落个酷似而已,不会有大出息,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太多了。只有转益多师,才会融合各家之长,形成一家之风。验之启先生的诗作确实如此。。在唐宋之前,启先生最喜欢的是《文选》中的古诗、唐宋最喜欢的是老杜、乐天、东坡的作品,于是《古诗十九首》之高古、老杜之精练,乐天之轻松、东坡之才情横溢都在他的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启先生能背下大量的元明清的诗
    这里想多谈一些元明清诗的影响。启先生能背下大量的元明清的诗,如元代的虞集、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的吴伟业、钱谦益、王士桢、袁枚,以至并不以诗名的沈周、姚鼐等人的作品。他对这些诗有一个总体评价,认为它们都是学唐音,虽有模仿之嫌,但都精美流丽,正像有人评价王士桢的诗是“清秀李于麟(攀龙)”那样。而清人、明“七子”的清秀,又都直接导源于元代虞集等人。启先生很多古雅的诗,特别是年轻时的诗,常是学这一路数,清雅摇曳、风华蕴藉,即使老年所作的《近见沈石田与诸友唱和落花诗,文衡山以小楷录为长卷,因拟之,得四首》,通过描写落花,含蓄地咏叹了那动荡时代不同人的命运,仍然带有很明显的清初诸大家的特点。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不妨举一个启先生亲自谈到的例子:“一次,自己画了一个小扇面,是一个淡远的景色。即模仿先生(指溥心畬)的诗格题了一首五言律诗,拿着去给先生看。没想到先生看了好久,忽然问我:‘这是你作的吗?’我忍着笑回答说:‘是我做的’。先生又看,又问,还是怀疑的语气。我不由得笑着反问:‘像您作的吧!’先生也大笑着加以勉励。这首诗是:‘八月江南岸,平林欲著黄。清波凝暮霭,鸣籁入虚堂。卷幔吟秋色,题书寄雁行。一丘犹可卧,摇落漫神伤。’这次虽承夸奖,但究竟是出于孩子淘气的仿作,后来也继续仿不出来了。”(《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据我看,不是仿不出来了,而是不再为一人、一派的风格所限了。
    转自丨“启功书院”微信公众号(ID:qigongshuyuan)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