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柳永命运坎坷做官不顺 只因一首词得罪皇帝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徐晋如 参加讨论

    本文摘自知名学者、诗人徐晋如所著《唐宋词与人生》之五《戚氏凄凉一曲终——说柳三变》,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宋初词坛,作风渐变,由花间小令的一统天下,衍至以长调为主,气象为之一新。令词短制,一变而为铺陈摛藻的长调,使得本来只适合片段式、跳跃式的叙事的词,也能铺叙张皇。这就像画坛上本来都是些山水小品,忽然有人开始作数十尺的长卷,表现力当然大有不同。这一转变主要由二位词人完成,一是张先,一是柳永,二人中柳永的贡献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戚氏凄凉一曲终——说柳三变(资料图 图源网络)
    柳永本名柳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有《乐章集》。南宋文献学家、藏书家陈振孙认为其词格并不高,不过是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把真宗仁宗两朝的太平气象,写得淋漓尽致,且因他擅长写行路旅人、江湖飘泊无依之辈的感慨和心情,所以影响力巨大。与对其词作的有弹有赞不同,陈振孙认为其人殊不足道。因为按照正统儒家的观点,人生应该追求三不朽事业,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变无一可立,当然不能算是上等的人品。
    陈振孙的观点代表了当时士大夫对三变的普遍见解,但近千年来,却有无数人被三变的词作打动,他也因着那些燃烧生命积烬而成的词作进入了永恒。
    三变若生于今日,会比林夕、方文山更有影响力,当代词家中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黄霑。可是,他生活的时代,只有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才是惟一的正途。偏偏这是一条不适合他走的道路,这就注定了他一生的痛苦矛盾。
    三变差不多到五十岁才考中进士,步入宦途又偃蹇多故,只好改名柳永,才得磨勘改官。宋仁宗本身雅好文学,但他要求文学必须符合主旋律,也就是正统儒家的意识形态,十分反感浮艳虚薄的文字。三变年轻时常流连于秦楼楚馆,跟很多妓女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作了很多在正统儒士看来是淫冶下流的词曲。他的《鹤冲天》词中有二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意思是中进士做官不过是浮名,还不如喝著酒唱著小曲来得潇洒。那一年他参加进士试,本已取中,但宋仁宗见取中的进士中有他,当即在卷子上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所以他过了好多年,一直到景祐元年恩科,才重又进士及第。以后又因为填词忤旨,虽然磨勘(考核)及格,但久不得改官。
    这首《鹤冲天》原词是: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lún)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词或是他上一次科场失利后所作。这首词体现出的情感,不是古典的,而是现代的,要是忽略掉这首词创作的时代,它其实就是追求肉体解放、心灵自由的现代作品。“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一句虽然直白,但背后的精神非常了不起。唐代对衣服品级有着很严格的规定,举子只能穿白色苎麻衣,多洗几次就会变成褐色,中了进士后赴吏部选官,就可以脱下白麻衣换成绯红色的官服,叫作“释褐”。所谓白衣卿相,即是说没有功名在身,却敢于笑傲卿相的人。当时天下读书举子都把功名利禄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三变却敢于保持自己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这种词格,还能说不高吗?得了皇帝的“御批”之后,他更加狂放恣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的心底,本就有几分对权势的傲兀,经此打击,更逗起狂奴故态,他索性脱屐庙堂,甘愿在江湖沦落,也在江湖上建立起绝大的声名。庙堂里的老爷们鄙视他、嘲笑他,一面却在歌筵酒会上点他的新词,秦楼楚馆里的妓女却真诚地喜爱他、仰慕他,以得到他的新词为荣。
    但他毕竟傲兀得不够彻底,又或者是江湖苦况到了忍受不下去的那一天,终于在景祐元年,三变还是考中了进士。这一年,一直摄政的太后去世了,仁宗既得亲政,遂决定开恩科,不但扩大进士及其他科目的名额,而且还觅遗钿于洛浦,访旧佩于汉皋,录野取遗,特别优待下列几种人:曾考过五次进士,且年龄过了五十的;考其他科目六次以上且年过六十的;参加过殿试未中,已考过三次进士或者五次其他科目的;宋真宗时参加过殿试未中的,都直接给赐进士出身,是为“特奏名”。三变在这一年,成为一名“特奏名”的进士,这时他已过五十岁了。
    三变步入仕途后依然坎坷重重,宋制,文官分作选人与京朝官两大层次,选人只相当于今天的科员,京朝官才是真正的干部。京朝官又分京官与朝官,京官是秘书郎以下未常参者,常参者才叫朝官。由选人升京朝官,叫作改官,从京官到朝官,叫作转官。无论是改官还是转官,都要经磨勘制度考核。三变一生未得任朝官,即使是由选人升京官,也殊不顺利。
    选人要升京官,若照景祐二年前的制度,其实并不十分艰难。当时只要有两员上级推荐,即得为令,为令无过谴,升职事官,任上又无过谴,遂得改京官,相当于两员举荐人保了被举荐人三任。时有御史王端,奏称此举易滋庸碌之辈幸进,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改为每一任都须有新人推荐,才得升迁,否则就只能在原来的位置待下去。同时,改革后的人事制度还为举荐人增设了更多的限制,愈加精密但也愈加死板。三变任睦州团练推官,到任不到一个月,知州吕蔚就推荐他,马上被侍御史知杂(官名)郭劝参奏一本,说三变到任未及一月,能有什么工作成绩,吕蔚推荐三变,必涉徇私。朝廷得此奏,宣布选人必须要经过考试合格,才得升任,皇帝还亲自下诏:作为选人,必须要考六次才能升为京官,如果中间犯了一些过失,还要再加一考。又规定知杂、御史、观察使以上的官员,每年举荐选人不得超过两名。这样,三变就只能在选人的位置上三任六考,足足做满九年。
    历览中国各朝各代,凡是强盛的、充满创造力的时代,一定是人治与法治相调和,有相当程度的自由的时代。全靠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彻底的人治,当然会造成民族的极大灾难;但一切遵行法度,往往会伏下未来衰落的祸根,却非浅人所知了。友人王欣先生云:硬指标产生潜规则。这话设非对体制弊端有深刻洞见,绝对说不出来。不讲人治、只讲法治的社会,看似公平,实则只是对平庸之徒公平,真正的人才很难在这个体制下得到上升的机会。因为两千年前的商鞅早就说过:“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人才之所以是人才,就因为他们不守常轨,具有创造性思维,而世间凡具创造性思维的人,就没有一个是安分的。苛严的体制,会吸引大量的平庸之徒钻研规则,以求幸进,而真正的人才,是不屑敛才就范的。这就是在全世界所有政府,都很难见到第一流人才的秘密。只有在乱世或变革之世,既有的规则被打破,政府体制才可能吸纳到第一流的人才。
    仁宗以前,选人改京官的年限规定,执行得并不严格,选人初任,即被上司赏识推荐,所在多有。须知古人七十岁致仕(退休,致是归还的意思),除非少年即擢巍第,否则要经三任六考,人生能有几个九年呢?这种磨勘制度,磨掉的是初入仕途者的锋芒与个性,朝政也因之会死气沉沉,社会也就难得进步。景祐二年吕蔚想推荐三变破格升京官,本来符合朝廷惯例,仁宗皇帝竟专诏不许,并就此严格了选人改京官的制度。仁宗对三变的偏见,不仅让三变沉沦下僚多年,更确立了逆淘汰的遴选人才的机制。
    三变的狂者心性使得他终身无法适应守成审慎的体制,这就是他的命运。庆历三年,三变年限已足九年,磨勘也及格,应该改官了,但吏部就是不下文,三变只好找宰相晏殊诉冤。晏殊也是著名词人,见面却问:“贤俊作曲子么?”柳永以为仍因《鹤冲天》一事,心想词人何苦为难词人,于是反诘道:“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从容回答:“我晏殊虽然填词,可没写过‘针线慵拈伴伊坐’。”潜台词是,这样的句子品格太低。柳永无言以对,只好告退了。
    但实际上吏部不放三变改官,不是因为他写这类士大夫眼中的淫词亵曲,而是因他的《醉蓬莱》词得罪了皇帝,而这件事恰恰是不能拿到台面说的。
    作者小传:
    
    徐晋如
    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唐宋词与人生》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