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才下舌尖 却上笔尖:宋代文人的饮食与饮食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国政协传媒网 冯丽霞 参加讨论

    文/冯丽霞
    人类学家认为,中国“食物最后成形”、“伟大的烹调法”的产生,都是在宋代,而在日常生活广泛进入宋代文学的背景下,舌尖百味也被广泛地纳入笔端。
    饮食之道:豁达优雅
    宦游经历使宋代文人走南闯北,有机会较平民接触更多的食材,豁达包容的人生态度又使他们能接受不同的饮食风俗,故而宋人诗文中的饮食内容格外丰富。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以苏轼作品为例,谈荤食有《鳊鱼》、《食雉》、《猪肉颂》等,咏素食有《和黄鲁直食笋次韵》、《元修菜》、《服胡麻赋》,主食有《豆粥》、《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二红饭》等,水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黄甘陆吉传》(柑橘)等,饮料诸如《叶嘉传》(茶)、《蜜酒歌》等……在京城,他饱食珍馐,所谓“十年京国厌肥”(《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流落海南,“水陆之味,贫不能致”,则“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并赞其甘美,自比“葛天氏之遗民”(《菜羹赋》),甚至“久恬飓雾,稍习蛙蛇”(《答丁连州朝奉启》),洋溢着穷且益坚、乐天知命的精神。
    黄庭坚曾这样论食物:“烂蒸同州羊羔,沃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抹南京面作槐叶冷淘,糁以襄邑熟猪肉,炊共城香稻,用吴人脍,松江之鲈。既饱,以康山谷帘泉烹曾坑斗品,少焉卧北窗下,使人诵东坡《赤壁》前后赋,亦足少快。”(赵令畤《侯靖录》卷八)他列举的食物并非尽为昂贵,但体现出广博的视野,且对食材的产地、配料、甚至厨人、食具都有特定要求,呈现出精致优雅的生活态度,而将饮食与读书并列为人生快事,也是文人独有的雅趣。
    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广征博引,阐述山野所产的菜蔬如豆、蕈、笋、荠等,水果如梨、橙、李、杏等,以及动物如鸡、羊、鱼、蟹等的制作方法,各类食物往往有极具雅趣的名字,如傍林鲜、忘忧齑、自爱淘、银丝供、拨霞供等,且都有一段详细典故,并附题咏,颇具诗情画意。
    细腻描摹,形神毕现
    宋代饮食文学注重书写食物之美,细腻描摹其色相形味、甚至烹制过程,使饮食流程形神毕现。如苏轼赞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其《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以粲金珠形容枇杷果实,以玉蛆比喻酒面上的白色泡沫,又以“垂莲”“卵碗”、“冰盘”等形容食器,杯盘碗盏及各色食物配搭得色彩鲜明,传达出精致、清凉的感受。经过这样的加工,饮食就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也成为全方位的艺术享受。
    黄庭坚《观化十五首(十一)》中,初生的竹笋蕨芽,如同“黄犊角”、“小儿拳”,逼真可爱,构成了“江南二月天”的美好,其《品令·茶词》先写碾茶煮茶,次述茶香茶味,饮茶的欢悦流溢字里行间:“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法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鲈鱼“雪松酥腻千丝缕”,肉色白皙、肉质细腻,白菜则“味如蜜藕更肥”,且是“拨雪挑来”,与经霜后凋的松柏有了一样的品质,这是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描写。陆游诗里,薏米“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薏苡》),洁白香滑;韭黄“色如鹅黄三尺余”(《蔬食戏书》),鲜艳明丽。杨万里《舟中晚酌》,与“竹陵春酒”相伴的,是“雪藕逢暄偏觉爽,鹅梨欲烂不胜甜”,脆爽甘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