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如说儒》第十二讲之三:儒者性情爱憎分明 第三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章其实我们大家在《大学》里面已经读到过了。在《大学》里面我讲的时候,大家可能还有印象我是怎么解释的。我认为那句话本身不是《大学》里面的原话,而只是孔门的后进,孔子后来的这些徒子徒孙,他们在读曾子的《大学》的时候,他把这一句给作为他的学习心得,作为他的笔记,给记在了旁边,后人就把它当成了《大学》的原文放在一起的,这是我从文意上,就文章的文气(判断),我是这么觉得,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这里面孔子就单独地把这句话拿出来说,也值得我们好好地去体味一下。 因为现在有很多人对于儒家有一个误解,我们知道胡适当年就曾经他做过一个考证,他考证“儒”,儒的本意是什么呢?是“柔”,温柔的“柔”。现在有很多人就认为儒家就应该是好好先生,对所有的事情不加臧否,这种看法是极端错误的。所以孔子讲得非常清楚,“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所谓的仁者——品格完全完成的人,他是真性情,他的所有的判断是基于道义的,所以他对一些人这个人品格很好,是一个君子,他就会非常地喜欢,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卑贱的小人、蝇营狗苟的小人,那么这个仁者就会非常地憎恶他。 我们再反过来说,不仁者,他会怎么样呢?品格不完全的人,他会因为自己的阿私去偏袒一些人,而党同伐异地去排斥一些人。由此我们可知,仁者,他的品格是非常地刚的,不是柔的,有鲜明的爱憎,这样的人才是仁者,才是一个真正的儒者。而对于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这样的人,不是中庸,而恰恰是中庸的反面,是孔子非常憎恶的一种品德,叫做乡愿。 下一章,我的解释是比较不太认同宋儒的解释的。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大家注意,我在吟诵的时候,我念的是“苟志于仁矣,无恶(wù)也”,但是朱熹认为这个字应该念恶(è)。按照宋儒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他追求心之全德,那么他就不会有恶,犯恶,犯恶行。恶行呢,杨时又补充了一下,他说一个人假如说去追求心之全德,他未必不会有过失。但是,一定不会去为恶,不会去犯下恶行,这个说法当然也通。但是呢,前人也有指出来,说前一章和后一章都是在讲好恶的问题,怎么这个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善恶的恶?恐怕不太通,我更加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 所以我认为,这一章实际上是对上一章的补充,上一章在讲仁者有鲜明的爱憎。这个鲜明的爱憎背后有一个隐含前提,就是他的爱憎是发自于公道,发自于道义。而这里面讲的是仁者往往又是无爱无憎的,这矛盾吗?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讲的是一个人如果他去追求心之全德,他不会因为一己之私而产生出不同的爱憎。所以真正的仁人,他的一切的思考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公义、基于公道,而对于一己之私的问题,他往往是无可无不可的。在这个问题上,他可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他根本不在乎。我觉得只有这样解释,他上下文才能够顺到一起去。 (作者:徐晋如)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