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天子之制也”。简单说来,就是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黄肠”指以柏木堆垒,“题凑”则是木头头部向内堆放的墓葬结构。双墩一号汉墓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之墓,“题凑”高度超过椁室,起到承重墙的作用,并把墓室连成一体,从而使整个墓室结构更为严谨、坚固。与已经发现的其他同类墓葬相比,此墓用料硕大,结构复杂,制作工艺独特,保存完整,且在外棺与外椁之间,有一圈独特的石质椁室,尤为与众不同。 双墩一号汉墓的黄肠题凑 简单的说,“黄肠题凑”就是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有柏木堆成便房,放置陪葬品。“黄肠”指堆垒的柏木,“题凑”指木头头部向内堆放的结构。柏木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上等名贵木材,材质优良、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味,可保护棺木不受损坏。同时,以成千上万根珍贵的柏木心材来堆垒成一道厚重的围墙,也是一种身份、等级和权势的象征。 那么黄肠题凑是如何形成的呢?自商周至西汉前期两千年,王公贵族与地主阶级死后一直沿用竖穴式土坑墓葬,墓中设木椁,以密闭、隔绝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主要特点。这种做法主要是让死者灵魂安息。战国之后,根据《周易》理论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流行并受到世人重视,世人看来作为阴宅的墓室应该像地上宫殿建筑一样,开拓空间与开放门户,以承接宇宙之“气”。如此才能使死者在阴间安然栖息,并对活着的后人给予庇护、赐福。于是,一个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的椁室墓——黄肠题凑,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 黄肠题凑型椁室与木椁墓一个根本的差异,就是斜坡墓道、回廊和玄门的有无。它们的的创立,标志由单纯的封闭型木椁墓转向与外部世界相通在空间上的完成,是中国葬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外藏椁随葬的铜壶及木车马品 双墩一号汉墓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郊双墩村,是西汉武帝时期六安国第一代诸侯王刘庆之墓。尽管双墩一号汉墓两遭盗掘,主墓外藏椁和陪葬坑中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品。除木质车、马、俑外,还有透空雕花板、铜壶、陶壶、漆盘、耳杯、奁、盒、玉片、玉印坯料、武帝时期的五铢钱等,不少漆木器贴有金银箔或镶嵌银扣和玉石,以及以飞禽走兽、柿蒂植物等为造型的金箔和银箔,做工精致,铜器多为错金银工艺,玉器精雕细琢,属于奢华物品,非王室人员能够使用。而带有“六安丞”字样的封泥和肩部带有“共府”铭文的铜壶则更明确地指示了墓主人的身份。为王38年的刘庆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为自己营造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和死后可以尽情享用的各种物品。 总的来说,汉墓出土的随葬品种类十分丰富,从现世生活中常见的实用器物、车马、道具到各种随葬专用的明器,应有尽有,主要包括礼乐器、生活实用品、威信仪仗用具、镇墓辟邪品、供献祭祀品几大类。在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用于死后世界中的随葬实用物品日益增多,普遍出现了陶制的灶、仓,象征墓主人在地下有充足的粮食可以食用,各类家畜家禽,各式屋阁楼房、田产池塘等模型,象征墓主人生前所拥有的财富或者希望死后拥有的财富,以及代表墓主人享受的车船及各色仆役俑。相反,铜鼎、铜簋等传统礼器在随葬品中所占比例愈来愈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