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耻辱感是人格的底线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说天下有通达的道“五”,要行这个道“三”。 所谓“达道五”就是“五伦”——君臣、父子、父母、昆弟、朋友,这是人伦。要行就得要“三”,“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这是行五伦的德,叫“达德”。 “所以行之者一也”,什么叫“一也”?诚实、笃实,诚道。这个诚道,现在没出来,但是人家认为这是一股仁心,笃实的仁心,就是那个仁者之心去行,就是仁、智、勇,要行这个道。就是五伦,我们要行五伦关系,今天理解成我们对所有的人都应该有一种仁厚的心去对待他。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学仁道,学仁、智、勇,推行五伦做一个仁者,有些生而知之,过去我们都骂唯心论,实际上生而知之的人有没有?生而知之的人有。有个小孩子智力发育有些问题,但是音乐一起,他可以跟世界一流的指挥家在一起指挥,这不是生而知之吗?有些天才发展到极致以后他在很多方面就不行了。我们过去不承认生而知之,实际上有生而知之的人。就说这个小朋友,其他方面不行,但是音乐一起(表现立马不同),没有人教他。孔子是不是观察过这样的人我们不清楚。过去我们不相信,现在有这样的人,存在这样的现实,世界是神奇的。 “或学而知之”,孔子说自己是学而知之,一般人都是学而知之。 还有就是“困而知之”,遭遇困难以后,突然理会了某种东西。但是不论你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你知了是一样的,显出儒道的宽阔性。 有些人“安而行之”,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话,“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有人天生要行这个道,天性喜欢,有人觉得做这个事有好处,这是利而行之,还有的说做这个事情是有人逼迫我。不要紧,你能做到成功,是一样的。 参加革命,有的时候动机不同,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血与火的考验,你走到头了,成革命家了,这可以理解。有时候不问动机,问最后能达到的地步,显示儒家吸收成员的宽阔性。这些都是好句子。 孔子还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好学就近乎智慧,什么是有智慧?好学的人接近智慧。能够笃实地行动,奔着一个目标,接近仁者,所以仁者是“刚毅木讷近仁”,他不是看说,是看做。 另外知耻的人勇敢,这里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耻辱感。耻辱感是人格的底线,耻辱感高的人,人格高;耻辱感低的人、没有耻辱感的人,坏了。所以有时候我们要注意尊重人的耻辱感,对小孩子为什么不能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要注意他的耻辱感。否则这样降低他的耻辱感,对挨骂不当回事,非常危险。 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主讲人简介: 李山教授是启功先生嫡传弟子。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