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佳桦 来日云何亦大难。文章尔我各辛酸。 强年岂分心先死,倦客相依岁又寒。 试挈壶觞饮江水,不辞风露入脾肝。 何如且复看花去,蓑笠人归雪未残。 黄节(资料图 图源网络) 黄节,原名晦闻,字玉昆,与梁鼎芬、罗惇曧、曾习经并称“岭南近代四家”。黄节虽属南社,但其诗出入唐宋,人称“唐面宋骨”。同光体诗人陈三立“至为叹服”,称之“格澹而奇,趣新而妙,造意铸语,冥辟群界,自成孤诣”(《蒹葭楼诗序》)。陈衍《石遗室诗话》也赞其“为诗著意骨格,笔必拗折,语必凄婉”。 《岁暮示秋枚》是黄节于1906年末在上海写给秋枚的一首诗,秋枚是邓实的字。邓实和黄节都是广东顺德人,两人既是同学又是心志相切的患难之交。1902年,黄节赴洛阳应顺天考试落第,旋至上海,与邓实创办了《政艺通报》,欲“以学术思想养成国人之政治思想”,“其大旨则欲决植民权,以排斥专政,为变政之根本”。该报所宣传的变革图新思想以上海为中心辐射着整个中国文化界,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邓实《国粹学》(连载于《政艺通报》第三年甲辰十三号和十四号)一文云:“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有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其将何以自存矣。” 三年后,黄节倾尽家产,与邓实、章太炎、黄侃等在上海创办革命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国粹学报》是该团体的机关刊物,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收集了大量的明末遗民和清代学者遗文以及当时的国学权威著作。邓实任总纂,主要撰稿人有黄节、章太炎、黄侃、孙诒让、罗振玉、陈去病、王国维、柳亚子、马叙伦、刘师培等五十余人。《国粹学报》力避门户之见,去党派之私,敢于发声,成为清末国粹派发表论说和论著的主要阵地。 “来日云何亦大难。文章尔我各辛酸”,两句横空而出,是诗人对艰难时局的迷惘和担忧,既是对政局混乱的彷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消亡的痛惜。1906年,正值革命派与改良派政治论战的高潮期。清廷依旧是慈禧太后专权,官员腐败,外国则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政局异常复杂多变。 是年五月,清两江总督端方颇以《国粹学报》为虑,遂遣合肥蒯光典走晤黄、邓,欲游说二子,黄、邓深知其谋,固拒之。黄节与邓实一路相互扶持,办报救国之“辛酸”,彼此亦心照不宣。首联已经奠定深厚的感情基调。 “强年岂分心先死,倦客相依岁又寒”。《庄子·田子方》有云:“夫哀莫大于心死。”上句是说人尚在壮年,但心已绝望,即是对清廷已不抱希望。下句说你我本相濡以沫,但身处如“寒冬”一般的乱世,又在他乡奔走,处境艰难。颔联承接上联,紧扣“大难”、“辛酸”二词。 “试挈壶觞饮江水,不辞风露入脾肝”,临江对酌,以浇胸中块垒;“风露”亦暗指错综无常的时局,无畏风露,显得意气凛然。颈联笔锋一转,振起,慷慨激昂。中间两联,亦可窥见黄、邓二人情谊之深厚诚挚。 “何如且复看花去”,典出邵伯温《易学辨惑》:程颐拜访邵雍,邵雍欲率其游赏春花,程颐推辞云:“平生未尝看花。”邵雍云:“庸何伤乎?物物皆有至礼,吾侪看花,异于常人,自可以观造化之妙。”“蓑笠人归雪未残”,化自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句。尾联蕴含力量与希望,诗人勉励邓实,要坚守匡世扶危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诗人自我心声的写照。 生不逢时,黄节的诗作常与现实紧密相连,体现刚毅正直的爱国文人的良心。《岁暮示秋枚》虽未直写时事,却也饱含诗人身处风雨飘摇年代的无限感慨。诗中有凄婉,有血泪,然而深情却不消沉,充满乾健气息,刚柔并济,沉郁顿挫。黄节诗之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特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