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麒派? ——“只要合乎情理,就是好的” 流派不是门户之见,周信芳曾说,“任何人我都学”,“任何行当我都学”,“任何戏剧我都学”。 “向姊妹艺术、外国艺术的学习、借鉴,周信芳比起同时代其他演员更为积极和自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说。他编过本子,导过戏,还做过剧院经理;他演过话剧,拍过电影,还爱读书、善悟理,他的戏都是边唱边改;袁世海、李玉茹等其他行当的演员都坦言受过他的影响;画界的刘海粟、吴冠中,话剧、电影界的赵丹、金丹都宣称用麒派丰富了自己的创作。 各艺术门类的涉猎之于周信芳是创作中源源不断的新鲜营养液,而周信芳之于兄弟艺术的启发和指导则是超越了艺术本体的先进的当代思维。在上海召开的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研讨会上,这一点成为关注的焦点。 《明末遗恨》中的周信芳 资料图片 周信芳本人对于“流派”的继承和发展,有着很深的思考。他说:“流派流则活,不流则亡。要解决老戏老演、老演老戏,一成不变的保守观念。要在传统中实现新意,焕发活力,就必须改进提高,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他直言:“我一向是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我们也不管什么老戏新戏,只要合乎情理,就是好的。” 他深信:“学人家的东西是为了我,人与我统一在表演艺术的中间,浑然一体,这就是最好的继承,也是理想的发展,这是最根本的一面。” 戏剧评论家荣广润说:“周信芳的麒派艺术在他的那个时代是走在前面的,是充满现代精神的;同时,他的表演美学理念与方法又是具有不朽的价值的。在21世纪的当下,他的示范性、启发性依然强大。” 麒派人才堪忧 ——艺随人走,莫让麒艺凋零 在京剧发展史上,周信芳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1985年,纪念周信芳诞辰90周年时,“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首倡者之一、学者姜椿芳曾说:“中国戏曲史上存在着一个突破形式主义束缚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周信芳阶段’。”姜椿芳是周信芳最信赖的挚友,这一论断是他长期研究戏曲艺术之心得。 “周信芳对京剧的革新创造,奠定了京剧近代化的走向,并且将对今后京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说,麒派艺术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大书。多年前,周信芳艺术研究会提出“麒学”一词,试图梳理、探究麒派艺术之精髓。 但麒派的传承并不乐观。20世纪90年代,陈少云应邀加盟上海京剧院时,作为麒派艺术大本营的上海京剧院,十余年间无麒派老生。“在我小的时候,全国各个剧团的麒派老生都很多,现在的数量和其他流派相比也不是很占优势,这是麒派发展面临的危机。”陈少云坦言。 周信芳和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京剧并峙的两座高峰,他们同年出生,不同行当,一南一北,各呈异彩,引领中国京剧走向成熟和辉煌。但不得不面对的是,真正宗麒的老生数量仍在锐减,麒派断层的危机时时存在。每提及此,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马博敏都不无忧心。 马博敏说,“文革”中,周信芳和麒派艺术饱受摧残,麒派剧目绝迹舞台,麒艺人才培养也被迫中断。到20世纪80年代初,原先遍布各地的麒门弟子大多垂垂老矣。最为严峻的是,这一代人之后,后继者严重匮乏。艺在人身,艺随人走,周信芳创演的600余出麒派剧目,如今能够上演的不过十余出。 周信芳手抄剧本 本报记者 颜维琦摄 令人欣喜的是,十六卷《周信芳全集》日前在沪首发,包括周信芳生前剧本、文论、曲谱等,这是第一次对周信芳艺术成就和麒派京剧艺术进行精心梳理和全方位总结。“希望能借着大师诞辰120周年纪念的这个东风,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这个流派,全国的戏曲高校、京剧院团能培养更多的麒派,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麒派的精神传扬下去,不辜负大师创造的光辉历史。”陈少云说。(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