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思捷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太姥姥一家搬入了北京一条名不见经传的胡同——砖塔胡同。紧密相连的大杂院儿,四季各异的吆喝声,以及几步一棵的老槐树都标明着这条老北京胡同的典型与普通。然而正是这样一条市井人家世代居住的胡同却大有来头,甚至被称为“北京胡同之根”。 砖塔胡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 胡同之名始于大都,据称,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自元、明、清、民国到今均有文字记载的,唯此“砖塔”一条。七百多年的历史让它在北京历史地理,尤其是胡同史上非常出名。人们常提及元代剧作家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来佐证它的古老。这部描写读书人张生和龙女爱情故事的杂剧中有一句台词,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环住在哪里,丫环回道:“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殊不知元明清三代,这里还真曾是戏曲活动的中心。元代杂剧在京城十分流行,当时的砖塔胡同及周边就有很多戏班、乐户,终日锣鼓喧天。到了明代,由于东城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等处设立了教坊司,专门管理音乐、戏曲等事务,砖塔胡同一带便失去了往日的喧闹。而清朝,这里作为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又再次恢复了元代“歌吹之林”的面貌,成为曲家聚集之地。直至八国联军入侵后,此处的戏班、乐户纷纷逃回家乡,砖塔胡同才逐渐变成了一片安静的居民区。 然而或许正是这闹市中的一份幽静,让其与近代文化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北京土著老舍热爱帝都的每一条胡同,他在1933年写下的一部以小公务员为主人公,以西单、西四一带为地理背景的小说——《离婚》中便提及了这条胡同。热心人张大哥为同事老李找到一处住房:“房子是在砖塔胡同,离电车站近,离市场近,而胡同里又比兵马司和丰盛胡同清静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齐一些,最宜于住家……”巧合的是,与周作人发生“兄弟失和”事件的鲁迅也看上了这宜于住家之地,在1923年8月携妻子朱安搬来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暂住九个多月,并在此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作品。而这条胡同的文化承载还远不止如此,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在1946年搬到北平后亦定居于此。著有《春明外史》、《啼笑姻缘》、《金粉世家》等知名作品的他,往往将北平的街市胡同描绘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令人读之想往。 如今的砖塔胡同早已拆得七七八八,唯有胡同得名之源的“万松老人塔”经过历代修葺得以保存。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万松老人幼年得道,提倡“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很为后世敬仰。万松老人圆寂后,人们为他建造了这座朴素的砖塔。今天的砖塔小院儿则变成了正阳书局,大量京味儿文学著作或老北京民俗类书籍让热爱北京文化的读者爱不释手。书局老板养的一只狸猫时而慵懒的趴在读者身旁,时而古灵精怪的抓花弄草,总让人不禁联想到老舍笔下的四合院生活。在这个冬天,我也成为了小院儿的常客,经常选一些阳光明媚的午后来这最古老的胡同口、最古老的砖塔下触摸北京,在闹中取静的书局里体味老北京文化的缩影。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