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彭林:未经礼乐陶冶的个人 不得为成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文史哲》 彭林 参加讨论

    摘自《儒家乐教与德性圆满》 作者: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西乐教思想异同
    将音乐用于教化,并非中国所特有。在古希腊,约略与孔子同时的杰出哲人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亦提出过类似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在音乐理论上有开创之功,可惜其著作多已亡佚,仅有零星片段散存于亚里士多德等学者的引述中。现将两者作一粗略的比较,以期引起学界对中西音乐理论异同的关注。
    
    中西乐教思想的异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
    首先,关于音乐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数在整个自然中看来是居于第一位的东西”,所以“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整个天就是一个和音,也是数”,由此提出“万物皆数”的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数决定了自然、神、心灵和宇宙的关系,上帝通过数来统治宇宙。他们进而用数学研究乐律,产生了“和谐”的概念。他们发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弦长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体现了数的和谐与均衡美,认为音乐源于数。
    如前所述,以《乐记》为代表的中国音乐理论,更为强调音乐与人心的关系,关注音乐对人情的影响,与古希腊贤哲所见有明显差异。
    其次,关于音乐的教育功能。毕达哥拉斯提出了节奏和旋律的概念,认为它们能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影响,“他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因为音乐能医治人类坏的品性,使人的心灵恢复到原来质朴的正常状态”。毕达哥拉斯认为,节奏和旋律可以抑止不良情绪,有益于人的精神健康,因而提出了音乐治疗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求德性之中的理念:“人之品质有三:(一)情感,(二)本能,(三)德态。然则三者之中,道德必居一焉。”严群先生解释说:“情感为何?喜怒哀乐爱恶欲之谓也。何谓本能?所以发生情感之天然能力也。德态云者,乃吾人对于情感之趋向。”情感趋向,有适中及太过不及之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成德之难,其有故哉!盖中最难求”,“夫怒之态度,对象,时会,与久暂,其适当处至为难定。应怒而不怒,人或以为温和;不应怒而怒,人或以为刚直”。
    儒家贤哲的音乐理论旨在求性情之中,追求道德的圆融。唐君毅先生说,《礼记》论礼乐,以《礼运》与《乐记》最为重要,“故《乐记》一方以人情必表现为乐,一方亦以唯君子为能知乐,圣人方能作礼乐。《礼运》溯礼之原于人情,而又以唯圣人能知人之喜怒哀乐爱恶欲之人情,而‘礼义以为纪,人情以为田’,故曰‘人情者,圣王之田也’”。在这一层面,中西大哲的见解大致相近。
    再次,关于礼乐关系。中西都有礼与乐,但在对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有明显不同。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论音乐至多而论礼绝少,两者不相侔,与儒家“礼外乐内”之说大相径庭。礼乐相将,不可分离之说,在《礼记》中可谓触目皆是,殊难枚陈。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六德》篇也有“观诸礼,乐则亦在矣”,“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等语。钱穆先生说,“西方人生亦礼,亦有乐,但礼与乐必互相分别。中国人生贵和合,礼乐亦相和合”,中国人“礼中必有乐,乐中亦必有礼。和合凝成,融为一体。一分一合,此亦中西文化一大分别所在”,至确。
    再次,关于乐在文化中的地位。毕达哥拉斯高度重视音乐教育,认为“向感官灌输音乐,对于人类来讲,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欧洲政府与民众普遍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以之作为人格养成的重要手段,与毕达哥拉斯有直接关系。时至今日,西方中小学的学生都必须接受严格而完整的古典音乐的教育,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儒家将乐教视为德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先王之乐完美纯熟,是为最好的教材,《乐记》云,“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以化万民。《乐记》屡屡用天地喻礼乐,视为至高至重之道。唐君毅先生说:“《易传》以乾坤为天地之道,而《乐记》则以天地之道即礼乐之道。盖即谓此天地所表现之序别而分,即天地之大礼,其所表现之合同而化,即天地之大乐也。此就自然之天地,而视为人文之礼乐所弥沦,实为一儒家之礼乐思想之一最高之发展。”
    儒家又以乐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徐复观先生说:“乐的规范性则表现为陶镕、陶冶。”认为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到了孔子,才有对于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其说甚得乐理之旨。
    在儒家学说中,成就完美的人格,离不开礼乐。《论语·宪问》中子路问成人,孔子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钱穆先生诠释此语说:
    孔子理想中之完人,则须于技能、智慧、德行之上,更有礼乐一项。唯有礼乐人生,始是经过文化教育文化陶冶的人生中之最高境界。礼乐,非技能,非智慧,亦非品德。乃在三者之上,而亦在三者之内。若使人类日常生活没有了礼乐,纵使各人都具备才艺、智慧与品德,仍不理想。未经礼乐陶冶的个人,不得为成人。无礼乐的社会,将是一个不安的社会。无礼乐的天下,将是一个不安的天下。在孔子看来,技能、智慧、德行三者备具,尚不能称为完人,三者之上还应加上礼乐一项,“唯有礼乐人生,始是经过文化教育文化陶冶的人生中之最高境界”,“未经礼乐陶冶的个人,不得为成人”。
    总之,中西方古先贤哲关于音乐教育的体系不同,切入的角度有别,但都极言音乐的教化功能,淡化其娱乐功能,以之为成人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则完全相同。儒家说乐,体大思精,多格言警句,尤为缜密深刻,对于改革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极富启迪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