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中青年京剧、昆曲名家们要联手跨剧种演绎经典名剧,宣传的卖点是“京昆不分家不是梦”。看到这个话题不由得要做些解释,除此之外还要有“文武昆乱不挡”的成分在内。 北方昆弋名家朱小义与陶显庭的《铁冠图·对刀步战》 早在大明中叶传唱到北京的“弋阳腔”就成为大众阶层最欢迎的剧种,因此逐渐形成京化风韵后就冠以“京腔”命名,观众们还称为“京班大戏”。这是区别于厅堂家班的昆腔或地方俗曲小戏儿的称谓,而昆曲此时也同京腔合流,称为“崑弋班”。 清代道光年间,京腔日渐凋零,乱弹兴盛。此时的秦腔、徽调、柳子、吹腔以及时调俗曲都是京剧所吸收的对象,但就剧中名称上还没有一定的标准。清末至民国初年,北京戏班到上海演出后,曾经用京腔或京调来定名。但是,此时的京腔并不是当年的崑弋腔调。 因此,在原来崑弋时代讲究的是“京昆不分家”却敷衍成后来与皮黄合流的局面,又冠以如今的“京昆不分家”。 著名京昆研究家朱家溍八十多岁演出《满床笏·卸甲封王》的郭子仪 其实,在徽班进京时并不是所有的演员都是徽州籍,湖北、江苏、扬州、苏州等地的艺人也很多,他们与京城艺人合流导致京剧诞生的局面。这几股力量中在歌唱方面当以皮黄最占上风,昆腔不过是借用曲牌装点门面而已。与秦腔相互借鉴中又创出了“南梆子”等曲调,用吹腔改变成为二黄系统的“四平调”,京腔耍笑戏多被花旦丑角移植,武戏多是梆子腔和徽班艺人自制俗牌子昆腔组成。因此对演员要求的标榜多是“文武昆乱不挡”,这个不挡是指在乱弹戏班的最高境界,并不是针对昆曲戏班的要求。 京剧界十全大净金少山晚年演出昆曲《草庐记·花荡》的张飞 如今的“京昆不分家”在唱念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因为京剧的尖团上口字都逐渐淘汰,昆曲的咬字标准就更难要求啦!如今有很多昆曲名家们的念白学习京剧的湖广音,却把自己的风格给丢掉啦!如今几乎没有几个昆曲演员按照老前辈的风格唱念,最典型的就是老生、花脸等家门,小生也日益趋向于京剧、越剧。 总之,对于昆曲演员标榜“京昆不分家”或“昆乱不挡”应该是个无奈,或者是个悲哀的结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