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其中《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可以说,《示宪儿》三字诗既是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也是另一个角度的阳明心学。 ![]() 蒙以养正(资料图 图源网络) 《示宪儿》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 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 勤读书 要孝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勤读书,要孝悌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王阳明曾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在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就是,读什么书。读书要读圣贤经典,一次在与徐爱的对答中,王阳明曾对“勤读书”开出书单:它必须是原汁原味的经典,也就是当时流行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书的内容都是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意和智慧的,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知道读什么书,只是选对了路,如何把路走对,还需要功夫。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可见王阳明要人勤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自得于心,以其心学语境而言,就是光明良知。所以,套用孟子的话就是,万书(物)皆备于我——天地之间的一切书籍,都是为我光明良知而存在的。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 读书要读圣贤经典(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学谦恭,循礼仪 学谦恭,“谦”,就是谦下。《易经》谦卦的卦形,是高山在地下,象征着内心高耸如山,外表却谦和如平地,锋芒不露,谦虚谨慎。王阳明对《易经》了如指掌,当然知道谦的力量,所以他告诉家人和弟子们,要谦恭。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只要肯致良知,人人皆可成圣。既然大家都是圣人,都处于同一层面,任何人就没有资格轻视别人,所以,“谦”是我们良知的命令,也是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基本的、正确的态度。 王阳明说“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谦虚就是要把自己当成空的器皿,而不是实在的一块铁墩子。做人要谦虚,不能“太满”,“太满”不但装不进东西而且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王阳明教家人遵循的礼法,必须是和我们内心相应的,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的外在礼法,然后才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伪礼法都应该被轻视,甚至是鄙视。王阳明除了要家人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家人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人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呢?第一,听命于良知。第二,集义。就是集善,做事符合道义。第三,量知而行。“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最后第四点,极符合“义”的内涵:“当弃富贵即弃富贵,只是致良知;当从父兄之命即从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其间权量轻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自不安。”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循礼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