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饮食,戒游戏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这是王阳明的《养生歌》,通俗易懂,意义却极为深远。依王阳明之见,养生要由修身来体现,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 王阳明告诉家人要“节饮食”,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饿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证我们身体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这个“力”是经济基础。饿了吃饭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你经济基础的大鱼大肉,这就是人欲。其次,饮食不可断,不能用外力阻止人的身体需求,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最后,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否则不如不吃。 王阳明所谓的“戒游戏”,不是彻底和那些游戏断绝往来,而是要以道与志向贯穿游戏。“虽小道必有可观,”王阳明说,“如虚无、权谋、术数、技能之学,非不可超脱世情。若能于本体上得所悟入,俱可通人精妙。但其意有所著,欲以之治天下国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 ![]() 节饮食 戒游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毋说谎,毋贪利 王阳明训导家人“毋说谎”,因为说谎意味着欺骗良知,非致良知。良知说“是”,你偏说“非”,良知说“非”,你偏说“是”。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就成了口是心非的人,成了个虚伪的人。不但别人鄙视你,纵是你本人,因常和良知作对,也会受到良知的谴责。如此,有何修身养性可谈?所以,王阳明讲“毋说谎”,只要人依良知而行,要诚意。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无善无恶,但良知所发出的“意”却有善恶,这个“意”就是念头,我们要在事情上依良知的指引正我们的念头,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必有事焉(心上无时无刻不存天理、去人欲),所以“毋说谎”,只是个具体要求,王阳明希望家人后辈真正做到的是“诚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王阳明告诫家人毋贪利,并不是说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而是主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让良知流行其中,所以“毋贪利”其实是让人省察克治,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 ![]() 学谦恭 循礼仪(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五、毋任情,毋斗气 人的确是有感情的动物,但老天给我们这种感情时,不是让我们来挥霍、放纵它的。流露情感时要适度、适可而止。如果无法做到适度和适可而止,那就是任情。人如果不能控制过度的情绪,就最终会成为情绪的奴隶,为其所驱使。凡是得意时就喜不自禁,失意时就怒气冲天,这就叫人被情感所左右,何曾自己做主?牛马被人用绳子穿过鼻孔,人拉着,要走就得走,要止就得止。当泛滥的情绪主宰你之后,你根本关注不了当下,分不清对错的念头。 《增广贤文》中说:“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这正是告诫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感情,合理地表露情绪,这样才能提升人生的质量和敏锐度。 在人生中,很难做到不斗气。有人问王阳明,人若忿懥(生气)了该怎么办?王阳明回答:“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愤懑,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愤懑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生气这东西,人人都会有,但你不能过。你生气的时候,其实就是把外来的东西强行纳入到了自己心上。和它一较劲(斗气),就完全不符合天理了。那么,如何应对生气呢?王阳明的办法很有点阿Q精神:当自己为某事生气时,你就把某事当成是别人的,比如你被人揍了一顿,你就把它当成是别人被揍了一顿。这样一来,你虽很怒,怒气却未能让你失去控制,时间一久,你也就恢复平静了。恢复平静,就是天理。这也就是毋斗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