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资料图 图源网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皋鱼用来表达自己痛失双亲的无可奈何之情。树不想总受风的捉弄和摆布,风吹树动枝干摧折叶子凋零;可是不能移步的树无法逃脱风的戏弄,就如同肉眼凡胎的人不能避免时间流逝所导致的衰老和死亡一样。每个做子女的都希望自己父母永远健康长寿,可是却无法让时间缓慢或驻足,当你想奉养双亲时,却发现时间已把他们从我们身边永远的带走。风之于树的无奈就如同时间之于人的无奈。 “风树之悲”便常用来借喻丧亲之痛。 “逮其成长,事与心违,曷胜风树之悲,顾瞻松楸,未尝不流涕太息。”——金 王若虚《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 大意:年长之后,事与愿违,怎能承受父母不在而无法尽孝的悲伤,每每仰望松柏和楸林发呆的时候,无不叹息和痛苦流涕。 “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明 顾大典《青衫记 元白揣摩》 大意:年少时无依无靠,常常有父母亡故的伤悲;壮年的时候妻子又亡故,很久都不再听琴声和瑟音了。 “特以丁运孤贫,养礼多阙,风树之感,夙自缠心。”——《南齐书 虞玩之传》 大意:人丁运势尤其不兴旺,孤独且贫困,处世之道多有缺失,父母亡故的悲伤之感,素来困扰于心。 “皋鱼”也常作子女未能及时行孝的典故。 “澹台载尸归,皋鱼节其哭。”——汉 马融《长笛赋》 大意:澹台不会因其子溺死而不收,必定载尸归葬;皋鱼不会因双亲亡故、事业无成、没有朋友而哭死,必定节制失意的痛哭。 “慈亲若亡,吾其为皋鱼矣。”——明 朱鼎《玉镜台记 拆书见镜》 大意:如果父母亡故,我便效仿皋鱼随双亲而亡。 “萧瑟江关哀庾信,飘摇风树泣皋鱼。”——清 尤侗《生日志感怀》 大意:江上关塞萧索,仿佛在为庾信终不能回归故国而哀伤;被风所左右而摇摆的树木好似在为失去双亲的皋鱼而哭泣。 ![]() 尽孝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鸟畜尚如此,我们人类更应懂得知恩、报恩。“养育之恩,无以回报”,纵使回报,寸草之心也是难以报得三春晖。 释迦牟尼说过:“假如有人左肩荷父,右肩荷母,行万里路也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假如有人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和血为墨尽情抒写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能书尽。” 行孝当及时,莫让父母久等,就得勉励自己勤奋上进。无论在心里还是口中每个人几乎都曾向自己的父母许过雄心壮志:一定要让父母幸福安康,一定要让父母过上锦衣玉食的好日子,一定要成就一番伟业光耀门楣!等等诸如此类。宏愿固然是好的,它是我们矢志不渝的驱动力,然而,恰恰是这番美好的愿望让我们误以为:尽孝就是要出类拔萃高人一等,就是要衣锦荣归,就是要功成名遂。 殊不知,在父母眼中,子女们只要健康、幸福、平安、顺利、无烦恼,并且勤奋和努力,对他们就是最大的宽慰。华屋与草房,霓裳与旧衣,美味佳肴与粗茶淡饭,在父母眼中都是一样的。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我们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孝敬,孝无贵贱之分,行孝重在及时。 古往今来,孝的故事不断在上演,永不落幕,无论何时何地,孝,都不会过时,都不会被人讥笑,行孝自古备受赞颂,百善孝为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