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这个源于美国的节日,在当前的中国年轻人心中,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母亲节当天,许多年轻人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祝福,商家也乘此机会,大打亲情牌,此外还有年轻人自发组织各种街头活动,宣传母亲节的意义。 然而,在母亲节浓烈气氛之外,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有网上评论说“那些在朋友圈里秀孝心的人,很多都是把母亲从朋友圈里删除的人”,因此,有网友调侃,“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知道吗?” 同时,各种关于母亲节的活动中,也有不少引起了人们的非议和批评,比如有商家打出“您娘好吗”的广告词,这种以粗话做广告语的做法引来了人们的反感。也有年轻少女在街头免费客串单身男子“女友”并与其合影,“以善意谎言送上别样母亲节祝福”,然而这种以欺骗为基础的“祝福”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扬。 亲情、孝心、感恩等,原本是人类最基础的情感,然而,当前社会中,种种母亲节的现象,却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不少“作秀”式的、形式化的活动,是否真的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于亲情、家庭、乃至母亲的情怀? 对此,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说:“我一直都很反对母亲节这样的节日,中国是一个孝道传承的民族,一方面没有必要在母亲情怀这样的事情中外求,另一方面,母亲节也会给人们带来许多问题,好像只要这一天请她吃顿饭,就算孝敬了,其他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必理她。” 彭林教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 每天都是母亲节 北京晨报:母亲节刚刚过去,网络和现实中的活动非常多,引发的争议也不少,您怎么看? 彭林:我一直都是反对母亲节的。众所周知,母亲节是西方舶来的节日,我们原来没有,也是近年来才开始流行。这是不是就说明,西方人比我们还讲孝道呢?显然不是这样的。中国是一个有孝道传统的民族,过去几千年来,孝道是社会最起初的伦理道德,可以说,中国人每天都是母亲节,每天都是父亲节,没有必要学别人,非要某一个特定的日子,必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 北京晨报:每天都是母亲节,再加一个特定的节日,加深情感不好吗? 彭林:重视孝道、重视母亲情怀当然很好。问题在于,有这样一个节日,反而会给一些人忽视孝道的借口。好像只要在这一天请父母吃顿饭,只要在这一天和父母团聚,就尽到孝道了,其他的时候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不回家、不看望父母。实际上,这样的情况不少,大打亲情牌的结果,往往会出现以亲情的名义忽视亲情,以母亲的名义忽视母亲。 几年前,一部《发现母亲》曾经引起了非常多的思考和争论,在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母亲的角色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母亲,世界才有了全部骄傲。没有太阳,鲜花就不会盛开;没有爱,就不会有幸福;没有女子,就不会有爱情;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和英雄”。母亲的意义当然重大,然而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母亲重要,但并非全部,社会是多元而平衡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的丢失了对于母亲意义的认知和感悟? 彭林说:“近代以来,随着反封建的潮流,随着西化的越来越加深,确实有不少人把孝道当做是封建遗留,存在着否定甚至打倒的意识,以西方的文化代替中国传统的文化。但实际上这是行不通的。一方面,并非所有的传统都是不好的,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另一方面,全盘地否定传统文化,等于掘断了我们的根,最终的结果并不是让我们走得更远,而是让我们的脚步更加蹒跚,让我们的道路更加难行。” 孝敬父母不需契约约束 北京晨报:母亲节起源于西方,这个洋节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您看来,这种情况说明什么? 彭林:有一年,我们清华的一位年轻教师,去法国留学,到了法国不久,他打电话给我,跟我说法国人嘲笑他,为什么呢?原来在法国,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就会和子女签订一个契约,契约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法国人觉得他们很有契约意识,并且嘲笑中国人不重视契约。这位中国的年轻教师向我求助,应该怎么办。我告诉他,你更应该嘲笑他们啊,赡养父母这样的事情,难道还需要契约的约束才会去做吗?在中国,这就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性也,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北京晨报:所以说,诸如母亲节这样的节日,在我们这里其实没有必要? 彭林:是的,如果说赡养父母都需要契约的约束,孝敬父母的意识都需要有一个节日去提醒和加强,那么这样的契约、这样的节日对于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孝道传统的国家,就太可悲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