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不像今天这般热闹,反倒有种淡淡的哀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婚礼,俗称小登科,是人生一大喜庆之事,往往请来乐队,吹吹打打,热闹庆贺一番。然而在古礼中,婚礼的情感基调却大为不同,甚至相反,有一种淡淡的哀意在。 《礼记·曾子问》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 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嫁女之家,连续三个晚上不熄灭火把(烛,即火把。不是后世所谓“蜡烛”),而娶妻之家,连续三天不演奏音乐。女方是感念亲人之间的离别,而男方则是因娶妻而感念人世的递迁:男子成家立室,意味着亲之代谢,所以不免悲哀感伤。 也许,哭嫁还算是古礼遗意,但现在也基本上消弭净尽了。女子哭嫁是感念行将离别生养鞠育自己的父母,同时还有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未知,唯恐不能当夫家之意,以致给父母带来羞辱。故《诗经·召南》里写女子在出嫁路上的心情是“忧心忡忡”。 婚礼背后存有代际间新陈代谢的感伤,故礼又有“婚礼不贺”的规定。《礼记·郊特牲》说:“昏礼不贺,人之序也。”“序”,就是“代”的意思。人之代,就是指人世的新陈代谢,子女成立,父母衰颓。这有什么值得庆贺呢?又怎么忍心庆贺呢? 古礼中,婚礼是可以会集宾客的,《曲礼》说:“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此时乡党僚友自然会带礼物来,也算是一种贺,但在言辞中,并不能直接说庆贺新婚之类的话。若有人不能来做客,而派人前来送礼物,应该像这样说:“听说您家要招待客人,某人派我前来,命我进献酒食给宾客。”其礼物一般是“壶酒、束脩若犬”:一壶酒、十条干肉,还有狗。 用乐方面。王公贵族奢侈放纵,婚礼首先用乐,民间从而仿效行之。不举乐的古礼,便被打破。 在今天,婚礼喜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恢复到古礼那样。但若新婚夫妇在结婚典礼上,心中能略存人世代谢之感,念父母之年已逝,深惧孝养不及,也是应该的。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