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张国刚:诸葛亮的务实与执着(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月读 张国刚 参加讨论

    
    一代廉相诸葛亮(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没有必要拔高诸葛亮的民族政策,我们只是说,诸葛亮很务实地处理了与南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提出了最切实际的治理结构。
    公元229年四月,诸葛亮展开第二次北伐之际,孙权即位称帝,提出“并尊二帝”(即互相承认对方为皇帝),并且通知了蜀汉。蜀汉朝野都有人表示反对:“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诸葛亮对此有一段深入的分析。
    首先,孙权僭逆称帝之心,由来已久,不始自今日,我蜀汉国之所以容忍不计,是为了取得犄角为援的效果。如果断绝关系,双方关系恶化,其仇我必深,我国必须移兵东戍,甚至发生战斗,只有并吞其疆土,才能进行讨伐中原的大业。其次,东吴人才济济,将相和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取胜。我们双方斗得难解难分,师老兵疲,反而使北边的曹氏政权得便宜。我们应该学习先帝与吴结盟的做法,深思远虑,通权达变,不可逞匹夫之忿。有人说孙权最大的利益就是三足鼎立,不会与我们结盟对付北方,更无渡江北上之意。这都是似是而非的看法。为什么呢?东吴方面是因为智力不够才限江自保。孙权之不能渡江北上,犹如曹魏之不能跨汉水南下,不是力有余而利不取。我们发大军北伐曹魏,东吴方面一定会采取配合行动,或者分割其土地,或者掳掠其民众,绝不会端坐不动的。退一步说吧,即使其不出兵配合我们的北伐行动,至少我们没有东顾之忧吧。曹魏在河南防范东吴的军队,不会全部调到西边来对付我们吧!就此而言,已经是对我们很大的利好了。因此我们不宜公开谴责孙权僭逆之罪。
    于是,诸葛亮派人出使东吴,“贺称尊号。吴主与汉人盟”。吴汉联盟经历了一次政治风波的考验。诸葛亮的务实精神,在这段分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诸葛亮的执着与忠诚
    诸葛亮是务实的,又是执着的。这特别体现在对于北伐这件事上。
    从公元228年到234年的七年间,诸葛亮动用十万大军六次北伐(其中一次是反击)。
    是蜀汉受到了曹魏的威胁吗?不是。魏明帝曹叡曾想发大兵,进攻屯军汉中的诸葛亮。其高级谋士、散骑常侍孙资坚决反对,认为蜀道艰险,需要调发兵力十五六万,还有三倍地征伐民力,天下骚动。我们应该严兵分守边疆,以逸待劳,将士虎睡,百姓无事,几年之后,我国日益强盛,吴、蜀更加衰弊。于是,魏明帝放弃了进攻蜀汉的念头。
    根据《通典》一书记载,蜀汉灭亡时全国人口94万,官吏4万,军人10万。曹魏人口443万。蜀汉人口几乎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人口多,兵众就多,诸葛亮想战胜曹魏,其困难可想而知。诸葛亮的对手,曹真、司马懿,都是人杰,加上“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所以诸葛亮劳师动众,没有成就。
    或许有人会说,诸葛亮北伐的主要意图,并不是一下子收复中原,而是想攻占陇右,作为下一步进攻关中的基地。这种推测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由于军力、人才、物资等实力对比悬殊,也是没有希望成功的。事实上,几次北伐都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有云:“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可见诸葛亮是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当初,刘备在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托孤,属诸葛亮以后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感动得涕泣而言:“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与《后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承诺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刘备的知遇之恩、托付之重,感动和激励了诸葛亮。我们可以重读一下他首次北伐的《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与刘备(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始终感受到刘备的知遇之恩,或者说,刘备真正赢得了诸葛亮的知恩图报之心。几次北伐后,回忆起与刘备一起奋斗的往事,面对当下的时局,他说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确实也是肺腑之言。为什么诸葛亮要事事躬亲,为什么杨颙死后,诸葛亮为之流泪三日?诸葛亮并不是不明白杨颙所说的道理!但是,他只能用鞠躬尽瘁来实现自己的承诺。
    公元234年七月,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魏明帝在淮南方向击破东吴军队,“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诸葛亮遣使者来到曹军营中,司马懿问,你们丞相寝食如何啊,事务忙不忙啊,丝毫不涉及到军务上的事情。蜀汉使者回答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噉食不至数升。”诸葛亮夙兴夜寐,兢兢业业,罚二十鞭的刑罚,也要亲自过问,睡不好,吃得少,用生命烛火的消融诠释着自己对蜀汉光复事业的忠诚。
    蜀军寻战不得,又失去了东吴的策应,诸葛亮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成都派人来问后事,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任,诸葛亮说蒋琬可;蒋琬之后呢,费祎可。“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为个人的高官厚禄,而是为了他做出的承诺,为了他心中的信念,为了他追求的理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