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共同体:人类命运 中国经验文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明伦书院微信公众号 牟钟鉴 参加讨论

    文/牟钟鉴
    习近平主席在多次国际场合提出: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的分歧,地球人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生态危机、核武器威胁、极端主义,真正成为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但目前尚未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和普世道德规范,很多国家政治集团仍被“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及“他者是敌手”的冷战思维所捆绑,热衷于对抗和挑动战争,所以世界很不太平。
    当此之时,中国需要并能够依靠自身成功的历史经验和东方智慧,向人类不断发出友善和解的声音,并用实际行动推动地区与世界的合作事业,逐步改善国际关系。
    
    中国智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与宗教多元并存的国家,五千年文明绵延博深未曾中断,虽然也经历过战乱、分裂、衰微、被侵,但统一、和谐、和平发展是主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没有动摇,当代又正在衰而复兴、和平崛起,这在世界几大文明共同体中是仅见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血脉流长、纽带坚固的中国经验要点可归纳如下:
    第一,源自农耕文明的早期黄帝尧舜之道确立了民本、重德、贵和、创新的中华发展方向,成为中国文化之根。
    作为远祖信仰主流的五帝崇拜,将祖源认同与文化认同合为一体,超越了血统和邦国的局限,使中华民族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共同的心理归属,夏商周三代又将其扩展充实。
    《尧典》说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共同体以明德为首,包纳各族,协调众邦,讲求和睦。
    三代为不同民族所建,但沿革有统,至周代制礼作乐,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义文化的共同体,较早摆脱野蛮,进入文明行列。尔后敬天法祖成为中国人基础性信仰:敬天而不迷天,“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法祖而重教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于是家为本位,家国同构,家庭伦理扩而为社会伦理,形成以天下为一家的深厚意识,于是中国人既四海为家,又寻根问祖,不忘家国。
    
    源自农耕文明的早期黄帝尧舜之道确立了民本、重德、贵和、创新的中华发展方向(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二,孔子孟子集三代之大成,阐发仁者爱人、义者利人的做人治国之道,形成以仁为首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忠孝为核心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的底色。
    由于孔孟儒学起主导作用,中华民族具有发达的道德理性,强调道德教化,政治上为政以德、民生为本、礼主法辅、用贤纳谏,经济上见利思义、恵农扶商、开源节用,伦理上亲慈子孝、诚信为本、礼义廉耻,外交上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仁者无敌,民俗上因俗而治、神道设教、华夷一家,国格人格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中正,人生上修己安人、仁智勇兼修、以天下为己任。
    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重德性重社会的遗传基因,从而保证了这个大共同体的延续和发展,不因暂时政治分裂而崩析。
    
    孔孟之道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三,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强调“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能使中华共同体不断扩展,容纳各个单元民族及其文化,兼顾不同地域的民俗和文化,接受外来宗教与文化,使共同体不因民族与信仰不同而导致分裂,恰恰使共同体由于包容多样、多姿多彩而富有向心力,得到各民族的一致认同和维护。
    在民族关系上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上不同民族执政,皆认同中华文化,不影响大共同体的延续。在思想信仰上以儒为主,佛、道为辅,形成三角间架的内核,同时诸子并存,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和各种民族民间信仰在爱国守法前提下皆有正常生存空间。
    佛教是请进来的,然后成功使之中国化,说明中华文化既有自信力,又有主动向外学习并加以会通的精神,因而其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空间巨大,能吸引各种不同信仰的人们参与它的文化开新,如《易传》所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